先慢后快,在终极方向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我新的股票池滚动指数模式再一次验证这个逻辑和思路。 去年国庆节后10月8号那天,因为我当时判断整个大盘可能会一把火点燃起来,直接在开盘的时候,在涨停板上建了两个指数;实盘也是同步买入。 全部都是头天晚上挂涨停板,然后第二天开盘在最高位买进。 那是我在国庆期间选的41个股票。 从后来的短期行为来看,当时的时机判断完全是错的;那就是被队长忽悠了一把。 但是因为我采用的是我前面的15个指数验证了的,我自己认为是炒股终极模式的带有我自己特色的手工滚动指数模式。 这种模式是首先考虑了要能抵御一切风险和意外的,动手的时候本身就考虑了,万一错了的各种可能。 就是综合考虑之后,觉得依然可以行动。 所以时机判断错误,在这种模式下,本身影响也不是关键点。 因为板块和股票大多是没问题的,只要随着时间的增长,它就会慢慢把价值涨上去;把收益拉起来。 现在来看,跟前面的15个老指数一样: 又是随着时间的增加。 就像国外的那些慢牛一样,收益率总体上逐步抬升。 这两个指数当天我做了区分: 一个是尽可能包括41个股票的综合指数。 一个是集中科技领域,尤其芯片领域的指数。 因为我当时判断这一轮牛市应该是以科技为主。 已经有15个指数了,为什么还要去建这两个新的? 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给我自己也给观众看着,就是同步操作,在众目睽睽之下验证它。 毕竟原来的很多指数,很多人都不知道,可能会有所怀疑。 然后验证下来新的指数和老的指数,又能相互佐证,不管是我买的科技股还是传统股票,它都是这样涨。 因为选股票的都是我,我的风格之下;不同的股票,很可能都是看中了他背后的某些价值;所以结果都是大同小异的。 也反过来佐证我选股是没问题的。 那个科技指数在最高亏损超过15%的情况下,现在也已经接10%的收益。 大盘指数还没回到10月8号开盘的高位,但是我们的收益,随着时间的增长,抹平追高的错误之后,又新高了。 因为那些科技指数我中间做一次波段,把中芯国际之类的在高位甩了;换一些偏低位,但依然是在科技甚至是ai主线上的;结果变得更好。 这就是滚动指数,而且我还适度有所侧重;不是单纯被动的完全不卖的平均指数。 所以我认为这种模式才是相对最优的终极模式。 过去的十多年我们做过这样的方法,那样的方法……最终看来看去全都是靠不住的,都走不到终点。 一旦走不到终点,眼前看起来再好都没用;最后卡住就前功尽弃了。 滚动指数模式,在极端行情下也很惨,前面这几年因为疫情还有后面的后遗症,各种困难,年年反常下跌。 被动拿着一堆股票,最大亏损随便达到百分之五六十,加杠杆的甚至能达到90%。 但他回来也是很快的,极端下跌对应着极端上涨。 一旦进入反转上升行情,只要行情有那么一点点热,没在那么泥沙俱下,那就有机会收割滚动起来;越滚越大,越到后面,回本赚钱能力就越快。 看我后面又设那3个 Ai主线指数,都已经达到20%到40%了。 如果是有杠杆,那很可能就是40%到百分之七八十了。 那再加上前面那一轮普涨的一两倍,那不是有两倍了? 那就是亏损75%,那回本了。 就是90%,随着后面行情的逐步转热,一些板块和股票再轮几次,利润增加,利滚利,后面跑起来;那很可能一天就赚底部的时候剩余本金一倍的收益。 不需要全部踩到热门主线风口上,股票持指数中,只要有一部分股票能有机会收割滚动起来;他就可以越跑越快。 在终极方向是正确的情况下,越滚越大,最后赚10%很可能就是最初本金的好几倍甚至十倍以上。 相比以前那些眼前特别满足人的快感的做法。 滚动指数模式开始显得很慢很笨,但是那些做法到不了终点,那最后就是欲速不达;白白浪费青春。 反过来真正真正能够达到终极正确的做法,那就先慢后快。 而且这种做法是轻松愉悦的,不会每天担惊受怕,不会让股票干扰生活和工作;因为这种模式它本身已经考虑了各种意外,不确定和灾难。 包括那些利空灾难,还包括卖飞牛股那种无解问题。 在这种模式下本身都可以变得相对无所谓。 我们前面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大的代价,都只是在交学费;代价很惨烈,但是他是新篇章的“基石”。 没有那个“灵魂淬炼”,永远不会真正理解;永远不会开启真正的能够到达终点的“终章创作”。 人生的每一步,每一步都算数;包括那些灾难的和不幸的——没有他们,不会真正成长和超越。 新的篇章才刚刚开始,还需要一定时间和契机来见分晓。 将近二十个虚拟模型,全都在验证终极方向的正确。 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 我们应该不会再错了,应该没有哪个角落的学费还没补完。 我们应该是在沿着“先最后快”的终极轨道前进了。
先慢后快,在终极方向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我新的股票池滚动指数模式再一次验证这个逻
静曼评娱乐文化
2025-02-21 23:18: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