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美国的一家公司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他们于1942年生产的一套水轮机

贰号生活馆 2025-02-22 01:29:47

1999年,美国的一家公司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他们于1942年生产的一套水轮机组竟然还在中国的一家水电厂中正常运转,每天发电1万千瓦时。这一发现令他们震惊,并开出200万美元的高价希望回购。但让他们意外的是,中国方面表示坚决不愿出售。这一套普通的水轮机组为何如此重要?它背后的故事可追溯至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

1938年,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战火纷飞,局势岌岌可危。为了支援前方抗战,一大批兵工厂不得不从沦陷区撤离,迁入大西南腹地。在贵州桐梓县这个偏僻的小城,第四十一兵工厂秘密建成,为了掩人耳目,他们挂出了桐业公司的招牌。厂区选址险要,四周崇山峻岭环绕,众多宽阔隐蔽的溶洞仿佛天然的防空洞,便于保密与防护。日以继夜的辛勤劳动中,这些工厂生产了大量抗战急需的武器源源不断地输往前线。然而,随着战事不断升级,电力供应成为大问题,兵工厂的领导层灵机一动,决定利用溶洞内的天门河水流发电。经过一番勘察设计,大胆而新颖的地下水电站计划迅速付诸实施。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工人们废寝忘食,昼夜不分,克服了无数困难。由于缺乏水泥,他们便用红砖磨成的粉末加糯米浆砌筑大坝。远在美国的通用和勒菲尔公司也接到了中国的特殊订单,馏出两台大型发电机组,尽管运输路径遥远险峻,但美方深知这些设备对于中国抗战的重要性。经过重重辗转,这些珍贵的设备被运抵桐梓的溶洞。工程技术人员们日夜奋战,最终在1944年将发电机组装完毕,巨大的机器轰鸣声在洞壁间回响。此后,兵工厂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助力前线抗战。战后,这套设备并没有废弃,而是继续支撑着地方电力的供应,尽管管理不善时常故障,仍顽强运转。

新中国成立后,这两台发电机组迎来了新的春天。尽管条件依然艰苦,但中国工人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艰苦奋斗,实现了对发电机组的修复和重建。这两台发电机组再次焕发出了青春,稳定地为当地提供电力。即便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当年生产这套设备的美国公司工程师惊讶于它们仍能正常工作并提出高价回购,桐梓县政府依然婉拒,认为这两台机器不仅是设备,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到了2006年因上游水库建设断水而停摆,它依然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成为了红色旅游胜地的焦点,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缅怀与瞻仰。这两台发电机组不仅是一种技术设备,更是一种精神象征,诉说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的不屈传奇。

0 阅读:170
贰号生活馆

贰号生活馆

贰号生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