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梅兰芳的罕见遗容,镜头中的他躺在棺材中,看起来神态十分安详。 19岁时,梅兰芳已经在北京的戏曲圈内小有名气,1913年,梅兰芳决定前往上海。 在上海,梅兰芳的青衣演技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他的表演细腻、情感充沛。此时,他开始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 1916年,梅兰芳开始涉足时装剧。他通过这些剧目,试图将京剧艺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结合,提出社会问题。这一创新举措使梅兰芳在国内声名大噪,还为他赢得了前往日本演出的机会。 梅兰芳的第一次日本之行,每一场演出都座无虚席。在日本帝国剧场,他曾连演12天,每场都爆满。梅兰芳的表演风格深得日本民众的喜爱。日本的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赞不绝口。 1930年他首次登上了美国的百老汇舞台。美国观众对京剧的兴趣被激发,梅兰芳将中国传统戏剧的美学与西方观众的欣赏习惯相结合。许多著名的美国媒体对梅兰芳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甚至连喜剧大师卓别林也专程来拜访梅兰芳。 波摩拿学院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学位。通过长期的舞台经验积累,他在传统剧目中融入了更多细腻的表现手法。在演绎《白蛇传》时,梅兰芳无意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但他迅速将这一失误转化为舞台上的亮点。 然而,抗日战争爆发后,尽管日军希望梅兰芳为他们表演并宣传其政权,梅兰芳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他创作了《生死恨》,通过这部作品抒发了对抗战英雄的敬意。由于这部作品的内容触怒了日军,梅兰芳决定离开北京,前往香港继续演出。 1941年,梅兰芳在香港得知日本人欲利用他进行宣传演出,要求他与日本占领者合作。当时的梅兰芳决定留胡子。当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个人艺术的追求发生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族气节。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梅兰芳才得以恢复京剧的演出生涯。 他刮掉了这段时间蓄下的胡子。此后的几年,梅兰芳仍旧活跃在舞台上,参与了多个演出。 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1953年,梅兰芳前往朝鲜战场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人民军队与民众之间的深厚联系。在战地医院中,他为志愿军战士清唱京剧,虽没有乐器,但他将自己全部的情感融入到表演中。 195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祖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创作了历史剧《穆桂英挂帅》。 1961年,他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表演《穆桂英挂帅》。同年,他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69岁。政府为他特批了一口阴沉木棺材。在追悼会上,成千上万的京剧爱好者、文艺界人士前来送别梅兰芳。 他的干女儿的故事也令人注目。 杜近芳从小没有父母的陪伴,6岁便开始登台唱戏。最初,她被卖给了唱戏的养父陈喜光,取名陈月华。陈喜光的家并不富裕,生活困苦。于是,年仅12岁的杜近芳再次被转卖给了杜菊初,改名为杜近芳。 尽管日子艰辛,杜近芳始终没有放弃京剧这项艺术。在那个时期,杜近芳得到了王瑶卿的青睐。王瑶卿是一位京剧界的宗师,他眼光独到。 王瑶卿当时年已64岁,而杜近芳只有12岁。他决定收她为徒。在王瑶卿的指导下,杜近芳迅速成长。 在离开北京前,王瑶卿,杜近芳的师傅,交给她一封推荐信,并建议她在上海拜梅兰芳为师。杜近芳听后误解了师傅的意思。她以为师傅是要抛弃她。王瑶卿听后大为惊讶,表示自己只是希望梅兰芳能够更好地指导她。 向梅兰芳拜师的事,杜近芳始终未能拿出足够的积蓄来完成。梅兰芳收徒的标准极为严格。 杜近芳初到上海时,便凭借一张《贵妃醉酒》的剧照前去拜访梅兰芳。梅兰芳最初并未立即答应收她为徒。他在仔细辨认剧照时,发现那竟然是杜近芳在演出《贵妃醉酒》时的剧照。 杜近芳在上海的演出渐渐取得了成功。在天蟾舞台上,她接连出演了《玉堂春》、《霸王别姬》等经典剧目。 杜近芳来上海时,身上仅有微薄的盘缠。梅兰芳主动伸出援手,不仅为她张罗了一切拜师事宜,还为她定制了新旗袍、新鞋子。最终,梅兰芳正式收杜近芳为徒。 进入梅兰芳门下后,首先学习如何做人 在梅兰芳的支持下,杜菊初被迫烧毁了杜近芳的卖身契,杜近芳终于获得了自由。 杜近芳逐渐成为梅派的台柱子之一。 许多人专程前往北京,只为一睹她的风采。 她与书香门第出身的吴葆祯结为夫妻。 杜近芳的婚礼是京剧界的一次盛会,梅兰芳作为她的师傅和干爹亲自为她主持婚礼。 在社会上,有人认为,杜近芳是梅兰芳和孟小冬的亲生女儿。 她曾一度考虑过与梅兰芳的认亲问题,甚至去寻求周恩来总理的建议。 总理的话语让她更加理智地看待这一问题,最终她决定不再过多纠结于身世之谜。 参考文献:[1]张瑞.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京剧唱腔风格的运用分析——以歌曲《梅兰芳》《贵妃醉酒》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1):74-78
1961年,梅兰芳的罕见遗容,镜头中的他躺在棺材中,看起来神态十分安详。 1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2-07 00:32:33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