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地下党正在和邻居喝茶。突然,邻居说:“我看咋向共产党呢?”同志一听,后背发凉,却面露微笑地问道:“你看我哪里像?” 1937年的上海,一个平凡的下午。木料厂老板蒋林根正和街坊邻居坐在茶馆里闲聊。茶香四溢间,邻居突然压低声音说:"我看你咋向共产党呢?"蒋林根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脸上笑容依旧:"你看我哪里像?"随即把话题转向了木料市场的行情。 这位看似普通的木料厂老板蒋林根,真实身份是中共特科成员涂作潮。在上海这个复杂的大都市里,各国情报人员如过江之鲫,每天都在上演着看不见的较量。为了给涂作潮创造一个完美的掩护身份,中共特科在上海开办了这家木料厂。 木料厂的选址颇具匠心,既要便于接收情报,又要避开敌人的耳目。涂作潮凭借自己从小在木匠家庭长大的经验,很快就在上海的木材行业里站稳了脚跟。他不动声色地编织着自己的关系网,与当地的木材商、建筑商都建立了稳固的商业往来。 但木料厂的真实用途,是上海地下最大的电台修理中心。涂作潮在苏联学习期间掌握的无线电技术,在这里发挥了关键作用。每天白天,他是个精明的商人,跟客户讨论木材价格、谈判生意。入夜后,这里就变成了地下党的通讯枢纽,维修着各条战线上的电台设备。 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涂作潮要应对的考验远不止这些。他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连走路的姿势都要符合一个商人的特点。偶尔有日本商人来洽谈生意,他就得在周旋之间寻找平衡,既要维持商业关系,又不能暴露身份。 有时,涂作潮需要在一天之内转换多个角色:早上是木料商人,下午是电台技术员,晚上又要参加商界的应酬。每一次身份的转换都可能带来致命的风险,但这就是一个地下党员的日常。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木料厂的后院里总是堆满了各种木材,在外人看来,这是个生意兴隆的标志。但只有涂作潮知道,那些木材堆中暗藏着多少重要的电台设备。每一次设备的修理和转运,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而在这场战斗中,最危险的不是敌人的搜查,而是来自身边人偶然的一句话,就像今天在茶馆里那样。 在这场惊险的地下斗争中,涂作潮还要维系一个普通人的家庭生活。他的妻子张小梅是个温柔善良的女子,带着前夫的孩子嫁给了"木料商人蒋林根"。邻里们都说这对夫妻般配,张小梅持家有道,从不过问丈夫的生意,只在深夜为晚归的丈夫熬一碗热粥。 上海的弄堂里,街坊邻里互帮互助是常事。张小梅常常帮忙照看邻居家的孩子,邻居们也会在她丈夫出差时送来热腾腾的饭菜。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平常的木料商人家庭,背后竟藏着如此惊心动魄的秘密。后来,张小梅也为"蒋林根"生下了几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看起来越发和睦美满。 然而,1937年的上海局势日益紧张。敌人的耳目渐渐逼近,地下党的活动越发艰难。涂作潮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被暗中监视。木料厂的生意还在继续,但每一次电台的修理工作都变得异常危险。组织上最终决定,必须让涂作潮暂时撤离上海。 这个决定意味着,他不得不放弃精心经营多年的地下情报网络。更艰难的是,他要向妻子坦白自己的真实身份。那天晚上,他终于告诉张小梅,自己不是木料商人蒋林根,而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涂作潮。 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涂作潮将妻子和孩子们安排到了苏州。临别前,他对张小梅说,如果自己没能回来,毛主席会照顾她们的生活。说完这句话,他便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张小梅带着孩子们在苏州度过了一年的担惊受怕的日子。 幸运的是,当局势稳定下来后,组织派人将张小梅一家接回了涂作潮身边。重逢的那一刻,夫妻俩都已有了白发。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样的离别与重逢,是多少革命家庭的共同经历。
安徽,有一位村民路过邻居家门口的时候,发现邻居全家已经离开了,他们临走前,把家门
【38评论】【70点赞】
zhang3210
[赞][赞][赞]
用户60xxx50
致敬先辈!愿祖国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