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在沙特表演哥俩好,被扔在一旁的欧洲国家心急如焚,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场外人”,

刘振起世界 2025-02-24 10:53:24

美俄在沙特表演哥俩好,被扔在一旁的欧洲国家心急如焚,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场外人”,这些欧洲国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自救”行动,具体措施包括:启动第16轮对俄制裁、向乌克兰提供60亿欧元军援,英国还提出了3万“维和部队”的驻军计划。这些措施,与其说“自救”,不如说“自残”,欧洲是怎么想出用这种方法自救的? 欧洲国家深知,若美俄达成协议,欧洲的地缘价值将被彻底稀释。不管制裁有没有效果,但是欧洲需要让美俄意识到——没有欧洲参与的和平,不是真和平。然而现实是,美国早已私下与俄罗斯讨论解除制裁以重启商业合作,欧盟的单边行动反而成了“自残式表演”。   欧洲的制裁大棒砸的是自己的脚。原铝禁令让欧洲企业被迫高价采购替代品,能源制裁则让德国工业电价飙升至美国的3倍。“自残经济学”的背后,是欧洲对“被遗忘恐惧症”的过度补偿,宁可流血,也要在谈判桌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此前马克龙紧急召集的巴黎会议,本应是欧洲团结的象征,却演变成“分裂大会”现场:法国为军火订单强推派兵计划、德国反对派兵、波兰拒绝出兵、匈牙利为能源安全讨价还价、波罗的海国家怒斥“小圈子外交”。这种分裂源自欧盟共同外交政策的根本缺陷——各国利益诉求如同“一捆互相拉扯的筷子”,既想抱团取暖,又怕自家房子被烧。所谓“欧洲立场”早已沦为国家间博弈的遮羞布,连俄罗斯都在嘲讽:这场会议开启了欧盟解体的进程。 欧洲的传统艺能,是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不仅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自救,就连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时,也是如此。面对霸凌,正常人的选择就是怼回去;欧盟却不走寻常路,它的选择是“试图霸凌别人来对冲自己受到的霸凌”。 为了讨好美国,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近日打出“中国牌”,声称要与美国联手遏制中国,以换取关税豁免。这种“卖友求荣”的操作,暴露了欧洲外交的三大病灶:首先是经济霸权的路径依赖,欧盟始终难以接受一个事实:中国已不再是“廉价代工厂”,而是全球产业链的核心节点。当欧洲试图通过制裁中国光伏、电动车来保护本土产业时,反被中国技术迭代与市场优势反噬。例如,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占率突破30%,而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却扩大18%。这种“既要中国市场,又要中国听话”的双标逻辑,注定碰壁。   其次是地缘赌徒的绿茶心理,这一点就体现在欧盟一边宣称和中国的经济合作很重要,一边跟风美国炒作“中国威胁论”,这种骑墙策略堪比“同时向中美发射求婚信号”,然后还找个越南当“备胎”。但现实是,中国不会容忍欧洲“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的行为,美国也不会放过欧洲、特朗普不可能放过这群“小可爱”,而“备胎”越南的经济体量仅为中国的1/30,中越早已形成深度产业链绑定——欧盟的“左右逢源”,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战略安慰剂。   最后是价值观外交的破产,欧盟以“人权”为名制裁中国,却对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沉默时;它高呼“多边主义”,却配合美国瘫痪WTO的争端解决机制,道德光环已彻底褪色。这种选择性正义,连欧洲智库都看不下去,宣称“欧洲正在用双标摧毁自己的信用。”   欧洲沉迷于“自残刷存在感+背刺换筹码”的死循环,等待它的结局早已注定:   2023年欧盟与俄罗斯贸易额较制裁前暴跌40%,仅德国就有超过2000家企业因失去俄市场倒闭。美国却通过印度转手倒卖俄油赚取差价,英国更被曝出“低价扫货俄气填补库存”。这场制裁游戏里,欧洲是唯一真金白银买单的冤大头。     现在欧洲即将“被端上餐桌”,它或许该照照镜子——是谁主动递出了刀叉?可惜,如今的欧洲政客们,既放不下“殖民宗主国”的优越感,又戒不掉“美国保镖”的依赖性。这种精神分裂式的生存状态,注定了它的悲剧:一个人拼命证明自己不是配角,他就永远做不成主角!

0 阅读:27

猜你喜欢

刘振起世界

刘振起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