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拉康哲学】为什么要否定主体性?批判资本主义? 拉康哲学对传统“主体性”概念的否定,并非简单地宣称“主体不存在”,而是通过精神分析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视角,从根本上解构了西方哲学中关于“主体”的经典定义(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先验主体”等)。 拉康的批判揭示了主体性背后的矛盾性、分裂性以及被语言和象征秩序建构的本质。 以下从几个关键维度解析这一核心问题: 一、传统主体性的迷思:自主性、统一性与透明性 在西方传统哲学中,“主体”通常被预设为: - 自主的:主体能通过理性自由选择,掌控自身行为。 - 统一的:自我是一个内在连贯的实体,不存在根本性分裂。 - 透明的:主体能够通过反思完全理解自己的意识。 拉康认为,这种主体观是一种幻觉(想象的误认),掩盖了主体被语言、他者欲望和社会结构深刻塑造的真相。 二、拉康否定传统主体性的三大理论支点持 1. 镜像阶段:主体诞生于误认 - 镜像阶段理论(6-18个月的婴儿)揭示:主体通过对外部镜像(或他人目光)的认同,首次将自身感知为一个完整的形象。这种认同是一种误认(méconnaissance),因为婴儿实际的身体体验是破碎、不协调的,但镜像提供了虚幻的统一性。 - 关键启示:主体的统一性并非内在固有,而是通过外在的“他者”形象建构的。这种虚构的“自我”成为主体终生追逐的理想,却永远无法真正实现。 2. 语言与象征界:主体被语言割裂 - 拉康提出“无意识像语言一样被结构”。当婴儿进入语言系统(象征界),必须通过符号(如“我”“你”)指称自己,而语言作为公共符号系统,永远无法完全表达个体的独特体验。 - 主体的异化:语言将活生生的个体转化为符号(如名字、社会角色),主体在言说中分裂为: - 言说的主体(subject of enunciation):实际存在的个体。 - 被言说的主体(subject of the statement):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主体(如“我是医生”中的“我”)。 - 结论:主体在语言中诞生,也被语言割裂。所谓“我”只是符号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被象征秩序(社会规范、文化禁忌)所规定。 3. 欲望的结构:主体是他者的欲望 - 拉康认为,欲望并非源于主体的内在需求,而是通过他者(Other)的中介产生。例如: - 婴儿的欲望最初是对母亲欲望的回应(“母亲想要什么?”)。 - 在社会层面,人的欲望常是对他者欲望的模仿(如消费主义中的“别人拥有的,我也需要”)。 - 欲望的不可满足性:欲望的对象(objet petit a)本质上是“空”的,主体永远在追逐幻象,却无法真正满足。欲望的运作维持了主体的分裂状态。 三、拉康的“主体”究竟是什么? 拉康并未彻底否定主体,而是重新定义了主体性: - 分裂的主体($,被划杠的主体):主体始终处于“存在”(being)与“言说”(speaking)的裂缝中,无法被任何符号完全捕捉。 - 无意识的主体:真正的主体是无意识的主体,它通过口误、梦境、症状等“泄露”出来,反抗象征秩序的规训。 - 伦理意义上的主体:拉康主张“不要向欲望让步”(ne pas céder sur son désir),即直面欲望的真相,承认主体的分裂性,而非沉溺于想象的完整性。 四、否定传统主体性的哲学意义 拉康对主体性的解构具有多重批判性价值: 1. 反人道主义:挑战启蒙以来“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傲慢,揭示人类中心主义的虚幻。 2. 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揭露现代社会通过“自我实现”“自由选择”等话语,将个体禁锢在象征秩序的欲望游戏中。 3. 精神分析的革新:打破弗洛伊德式的“自我心理学”,强调分析师的角色不是帮助患者“适应社会”,而是引导其直面分裂与匮乏。 4. 后现代思想的先驱:为福柯的“主体死亡”、德里达的“去中心化”等理论提供思想资源。 五、对传统主体性否定的现实启示 - 文化批判:广告、社交媒体等如何通过“镜像”制造虚假的主体认同(如“完美人生”的幻象)。 - 个体生存:接受主体的分裂性与不完整性,或能缓解现代人对“自我优化”的焦虑。 - 权力反抗:如果主体是被建构的,那么通过重构象征秩序(如性别、阶级话语),可能开辟新的主体位置。 结语:否定是为了更真实的抵达 拉康对传统主体性的否定,并非走向虚无主义,而是试图揭示主体被遮蔽的真相: 我们从来不是自己的主人,但正是在这种分裂与匮乏中,人类得以创造艺术、爱与思想。 这种批判不是为了取消主体,而是为了在语言的裂缝与欲望的深渊中,寻找一种更谦卑、更清醒的存在方式。 结构主义 辩证主义哲学 多元论哲学 西方哲学体系
精神分析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拉康哲学】为什么要否定主体性?批判资本主义? 拉康哲
长江有大中
2025-02-25 06:40: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