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甘肃高考生胡明源常翘课打游戏,却以690的很高分考入北大,但他父亲却

肆时说说 2025-02-25 10:49:32

2016年,甘肃高考生胡明源常翘课打游戏,却以690的很高分考入北大,但他父亲却一直对他语文仅108分表示质疑。   2016年甘肃高考成绩放榜,一个名字在喧嚣的互联网上炸开了锅:胡明源,690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这耀眼的光环背后,却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标签——“网瘾少年”。   他爸是大学老师,在得知儿子考上北大后,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若狂,而是劈头盖脸一句:“你语文才108分?”这巨大的反差,让人不禁好奇:这小子,到底什么来头?   胡明源,一个沉迷游戏的少年,逃课、通宵打游戏,这些在家长老师眼中“毁掉未来”的行为,在他身上却成了常态。   甚至在高考前一天晚上,他还泡在网吧里,鏖战到深夜,这操作,简直让人窒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学习效率却高得惊人。   除了语文课,其他科目几乎接近满分,课堂上,他高度专注,老师布置的任务从不敷衍,一旦开始学习,就能像开了挂一样,连续学上整天,甚至饭都顾不上吃。   这种极端的反差,让人摸不着头脑:他是怎么做到的?胡明源对游戏的痴迷,始于初中,彼时,他一头扎进虚拟世界,从此逃课、通宵成了家常便饭。   他痴迷于提升游戏技术,为了上一个段位,可以不眠不休,中考前夜,他依旧沉迷其中,即使连败,也毫不气馁。   这种近乎疯狂的投入,似乎预示着他日后在学习上的专注与执着,他就像一台双核处理器,一个核心运行着游戏,另一个核心则高速运转着学习。   在胡明源的成长的日子里,家庭环境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父母都是高知,父亲是大学老师,母亲是医院院长。   父亲胡苏刚对他要求严格,从小就给他设定了985的目标,高三时,看到他沉迷游戏,甚至用皮带抽打他。   而母亲李慧兰则相对宽容,对他的逃课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帮他隐瞒父亲,还买零食安慰他。   这种“严父慈母”的组合,塑造了胡明源独特的性格,父亲的严厉,让他不敢懈怠;母亲的宽容,则给了他喘息的空间。   除了打游戏,胡明源还酷爱武侠小说,金庸、古龙的作品是他的精神食粮,他对武侠世界中的快意恩仇、侠肝义胆充满了向往。   这或许也解释了他语文成绩不佳的原因:他对教科书上的内容提不起兴趣,而更喜欢沉浸在自己的武侠世界里。   他不是不喜欢阅读,只是阅读方向有所偏差,这种偏科,也反映了他清晰的自我认知: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不强迫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学生”,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和生活。   胡明源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他清楚自己的定位,不给自己施加过多的压力,以一颗平常心迎接高考。   在高三的关键时期,他意识到时间的紧迫,主动调整心态,暂时告别游戏,将更多精力投入学习,最终,他在高考中超常发挥,取得了690分的好成绩,被北大录取。   胡明源的成功,并非偶然,他将游戏中的专注力和好胜心迁移到学习上,形成了高效的学习模式,他懂得在游戏和学习之间保持平衡,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投入。   “严父慈母”的家庭环境,也为他提供了成长的沃土,父亲的严厉让他不敢放松,母亲的宽容则给了他喘息的空间。   胡明源的“非典型”学霸之路,打破了人们对“好学生”的刻板印象,他证明了,即使有缺点,即使被贴上“网瘾少年”的标签,只要方法得当,每个人都有可能逆袭成功。   他的故事,也给那些正在迷茫中的年轻人带来了启示:人生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成功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找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你一样可以逆风翻盘,成就精彩人生。

0 阅读:311
肆时说说

肆时说说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观世间万象,品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