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架准备南渡的飞机停靠在了天津,这架飞机是专门来接著名教育家张伯苓的。然而,张伯苓最终却没有登上飞机,因为他已经改变了原先的想法,决定和家人留在大陆,继续为教育事业奉献力量。他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接到了一封重要的来信。 作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张伯苓一手开创了南开大学,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广为流传着。在那个历史变革的关头,张伯苓的去留成为外界关注下焦点,就在这时,他收到了曾在南开就读的知名校友的亲笔信,对方用言辞恳切的语言请求他留下。 最终,张伯苓被这封信的诚意所感动,拒绝登上南渡的飞机。但仅仅一年以后,张伯苓就一病不起,因为他的教育理念遭受了上纲上线的批判,无力辩解的他只能选择痛苦和沉默,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南开大学校庆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校庆竟然没有邀请他,要知道他可是被誉为“南开之父”的创始人。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伯苓为了能再看一眼他为之奋斗半生的南开大学,强撑病体拄着拐杖艰难走到学校门口,希望能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但这个请求却被拒绝,随后他在呵斥和驱赶下无奈离开。那一刻,他的双眼中噙满泪水,嘴里喃喃自语,谁也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究竟经历着怎样的波澜。 不久后,张伯苓带着无限的惆怅和落寞离开了人世,他那传奇壮阔的人生也永远落下了帷幕。当今天的我们再次回首这段往事时,仍然能引发心灵上的触动和反思,很多时候人的命运和选择息息相关,而选择是智慧和格局的体现。 张伯苓的一生始终胸怀天下,心系祖国,时刻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他用坚守和赤忱展现了感人肺腑的爱国情怀,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在南京解放前夕,孙科到中山陵园谒陵辞别,护卫们向他请示:“共产党军队渡江以后我们
【11评论】【5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