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峤上书,总结古代富户逃税伎俩种种。 一,据李峤《上中宗书》,他对时局批评说

六福的雅士 2025-03-26 17:27:33

从李峤上书,总结古代富户逃税伎俩种种。 一,据李峤《上中宗书》,他对时局批评说:“比缘征戍,巧诈百情。破役隐身,规脱租赋。今道人私度者几至数十万,其中高户多丁、黠商大贾,诡作台符,属名伪度。且国计军防,并仰丁口。今丁皆出家,兵悉入道,征行租赋,何以备之?又重赂贵近,补府若史;移没籍产,以州县甲等,更为下户。当道城镇,至无捉驿者;役逮小弱,即破其家。” 二,译为白话文 由于连年征战征兵,民间巧诈手段层出不穷。百姓通过破坏户籍、隐匿身份来逃避徭役,想方设法躲避租税。如今私自剃度出家为僧道的人已接近数十万,其中多是富户子弟、奸猾商人,他们伪造官府文书,冒充合法出家身份。而国家财政和军事防务都依赖壮丁人口,现在壮丁都出了家,士兵全都入了道门,将来的征战徭役和租税征收,靠什么来保障呢? 更严重的是,这些人还重金贿赂权贵近臣,买通官府补授职位,以逃避兵役赋税;通过转移或隐匿财产,将本属州县上等的户籍篡改为下等户,以降低负。导致地方上连驿站差役都无人充任;官府只能抓老弱百姓服役,往往使这些家庭倾家荡产。 三,李峤的上书,表明在唐中宗时,这种官府与富人勾结逃避兵役赋税的现象,大量存在,不仅造成社会不公,更导致国家兵源枯竭、财政匮乏,而且巳严重危及国家安全。 四,在古代中国,富人与政府勾结逃避兵役、赋税的手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户籍与身份造假** - **冒充僧道**:富人贿赂官府,伪造度牒(官方认可的出家证明),让家族子弟或依附人口假冒僧道,以逃避赋役(如李峤所述)。 - **隐匿户口**:勾结里正、胥吏,将家中壮丁从户籍中删除,或谎报为老弱病残,减少应服役人数。 - **分户析产**:大家族故意拆分户籍,使每户田产、丁口低于服役标准,从而逃避差役。 **2. 贿赂官吏,篡改赋役等级** - **买通胥吏**:富人向负责征税、征役的官吏行贿,将自家田产、户籍从“上户”改为“下户”,降低赋税和徭役负担。 - **虚报灾荒**:与地方官串通,谎报田地被灾,申请减免赋税,甚至侵吞朝廷赈济款项。 **3. 转移或隐匿财产** - **寄产避税**:将田产挂靠在享有免税特权的官僚、贵族名下(如“投献”),或假托寺庙、道观等免税机构代持。 - **飞洒诡寄**:将自家田产分散登记在他人名下(如佃户或贫民),逃避官府清查。 **4. 利用特权身份逃避赋役** - **科举功名或捐官**:通过考取功名(如秀才、举人)或花钱买官(如捐纳),获得“优免”特权,使家族部分或全部免除赋役。 - **依附权贵**:富户投靠官僚、皇亲国戚,成为其“荫户”或“佃仆”,借势逃避国家征调。 **5. 其他手段** - **雇人代役**:富人花钱雇佣贫民或流民代替自己服役,但实际执行中常演变成强征贫民。 - **谎报死亡或逃亡**:勾结官府,将家中壮丁登记为“逃户”或“死绝”,避免被征召。 结论: 这些手段导致国家财政锐减,兵源枯竭,赋役负担转嫁给贫民,加剧社会矛盾。 历代王朝(如唐、宋、明)中后期都因此陷入财政危机,甚至加速灭亡。 官府虽屡次推行“检括户口”“清丈田亩”等改革,但往往因官僚腐败、积重难返而收效甚微。 资治通鉴,冯唐成事学

0 阅读:6
六福的雅士

六福的雅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