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 年11 月22 日深夜,埃及开罗米纳豪斯酒店被夜色笼罩,周围静谧得让人发慌。突然,一阵急促的皮鞋声打破了平静。中国代表团顾问王宠惠揉了揉熬得发涩的双眼,腋下紧紧夹着那本厚如砖头的国际法典籍,正匆匆往会议室赶。在这异国他乡的深夜,他的脚步中透着坚定与不安,几个小时后,一场关乎台湾归属的重大外交战役即将打响,而他将成为这场博弈的关键人物 。 开罗,这座古老的城市,因二战三大巨头的到来,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中国政府首脑蒋介石齐聚于此,共同商议战后世界秩序,《开罗宣言》的签署,无疑是会议的核心议题。对于在战火中浴血奋战多年的中国来说,这份宣言的意义远超想象。它不仅决定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更直接关系到被日本侵占长达50 年的台湾、澎湖列岛能否重回祖国怀抱。 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法律顾问,王宠惠凭借着多年对国际法的研究和丰富的外交经验,敏锐地察觉到,在看似华丽的外交辞令背后,隐藏着列强对中国领土的觊觎。英国副外相贾德干爵士,就是这股暗流的代表人物。11 月24 日上午,当《开罗宣言》草案交到王宠惠手中时,他瞬间警觉起来。草案中仅提及“日本应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之一切权利”,却对“归还中国”只字未提。这个看似细微的表述差异,背后却暗藏巨大阴谋。一旦这样的草案通过,战后台湾极有可能沦为国际共管地,甚至被其他国家趁机染指。 “这分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字陷阱!”王宠惠愤怒地拍案而起,桌上的茶杯被震得剧烈颤动,茶水溅出。当天夜里,他紧急召集助手,在昏黄的台灯下,一头扎进堆积如山的国际法条文中。他的手指在《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等典籍的字里行间快速翻动,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成为反击依据的条款。在那狭小的房间里,灯光摇曳,时间仿佛凝固,王宠惠和助手们争分夺秒,试图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找到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 11 月25 日清晨,谈判正式开始。会议室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仿佛空气都能被点燃。贾德干爵士跷着二郎腿,脸上带着一丝傲慢,语气轻慢地说道:“使用‘放弃’一词,更符合国际法惯例,毕竟日本并未正式割让这些领土。” “惯例?”王宠惠冷笑一声,目光如利刃般射向贾德干,“1895 年《马关条约》白纸黑字,写明台湾割让给日本,难道贵国打算否认这份条约的法律效力?”他的声音洪亮且坚定,在会议室内回荡,惊得丘吉尔手中的雪茄差点掉落。 贾德干一时语塞,脸色涨得通红。英国外交部法律顾问见状,赶忙出来打圆场:“王博士,‘归还’一词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法律程序……” “程序?”王宠惠猛地站起身,椅子在地面划出刺耳的声响,“请问阁下,当强盗抢走我家祖传玉佩,难道还要我先证明玉佩是我的,才能让他归还?”他的质问如同一记重锤,让全场瞬间爆发出一阵哄笑。罗斯福的特别顾问霍普金斯低声感叹:“这个中国教授,比我们美国牛仔还厉害!” 这场激烈的较量,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白天,王宠惠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凭借着卓越的口才和深厚的法律知识,一次次击退对方的攻势。每一个观点,每一次反驳,都经过深思熟虑,直击要害。夜晚,他回到酒店,泡在浴缸里,在冰冷的水中继续研究判例。他沉浸在法律的世界里,浑然不觉睡衣早已被冷水浸透。142 杯浓茶见证了他的彻夜不眠,写满批注的稿纸,几乎堆满了整个房间,每一页都承载着他为台湾回归所付出的心血。 11 月27 日黄昏,当最终版《开罗宣言》呈现在各国代表面前时,王宠惠的眼眶湿润了。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这一胜利,来之不易。日本代表在报纸上恼羞成怒,称他为“穿着西装的东方巫师”;英国《泰晤士报》也酸溜溜地评论:“中国的法律武器,比他们的军队更具威慑力。”王宠惠对此只是淡然一笑,他深知,这胜利背后,凝聚着无数法律人的智慧与汗水,是正义的胜利。 在返回重庆的飞机上,王宠惠望着舷窗外波光粼粼的太平洋。思绪飘回到出发前,在上海码头,他看到衣衫褴褛的台湾同胞,举着“回归祖国”的木牌,眼中闪烁着渴望和希望的泪光。 “法治不立,国将不国。”他低声自语,将随身携带的《国际法院规约》轻轻放在膝头。此刻,这本法典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承载着四万万同胞的家国梦想,是守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有力武器。 1945 年9 月2 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台湾民众涌上街头,欢呼雀跃,燃放爆竹庆祝回归。王宠惠站在重庆的观礼台上,看着飘扬的旗帜,心中感慨万千。他明白,这面旗帜下的法理根基,是他和无数人用智慧和勇气铸就的。台湾的回归,不仅是领土的收复,更是民族尊严的捍卫。 在王宠惠的故居,至今仍保存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开罗会议期间,他在金字塔前的留影。照片背后,他亲笔题写:“法治之光,穿透黑暗,照亮家国未来。”
1943年11月22日深夜,埃及开罗米纳豪斯酒店被夜色笼罩,周围静谧得让人
不服输的六子
2025-03-26 22:18:05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