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月,窝在“李海欣高地”5号哨位的三名战士照片,虽然叫哨位,其实就是个

百年战争录 2025-03-28 11:14:33

1986年5月,窝在“李海欣高地”5号哨位的三名战士照片,虽然叫哨位,其实就是个矮小的“猫耳洞”,三个人挤进去完全就已经是密不透风了,加上五月的天气酷热难耐,战士们只能赤膊上阵,而且因为长时间无法清理,显得蓬头垢面,让人看得心疼。

1986年5月,太阳如火球般悬挂在头顶,炙烤着大地。酷热的天气让人喘不过气来,仿佛整个世界都要被烤化了。在这样的炎炎夏日里,位于"李海欣高地"的5号哨位更是热得像个蒸笼,哨位里的温度高得让人难以忍受。李海欣,1962年出生于河南省临颍县,1980年参军,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边防某部八连三排的代理排长。李海欣的英勇事迹在收复老山的战斗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作为排长,他身先士卒,始终冲锋在前,带领全排成功收复了两个高地。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李海欣带领仅14名战士坚守142高地,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面对敌人数量远超己方的巨大压力,李海欣依然没有退缩。在与数倍敌军的激烈对抗中,李海欣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作战精神,直到他身负重伤。在他临终时,李海欣没有表现出任何恐惧或绝望,反而坚毅地将自己的使命交给了九班长杨国跃,他嘱咐道:“别管我,我不行了,高地交给你了,告诉全排同志,就是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不能给祖国丢脸。”这一刻,李海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与责任。 李海欣的最后时刻,激励了全排战士。在他的精神鼓舞下,杨国跃和其他战友们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守阵地。经过长达十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15名战士成功打退了敌军一个营和一个特工连的六次轮番攻击,重创敌军,最终守住了阵地,击毙敌人104人,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坚韧与英勇。142高地因此被誉为“李海欣高地”,这片土地也永远铭刻着他英勇献身的精神和为祖国捧回的荣誉。 所谓的"哨位",其实就是一个在高地上挖出来的"猫耳洞",空间狭小,环境恶劣。崖孔,俗称“猫耳洞”,是一种在战时用于隐蔽和存储物资的浅洞,通常设立于掩体、堑壕或交通壕的内壁上。这种结构因其简单易建、便于隐蔽的特性,在战场上被广泛使用。崖孔一般可分为人员崖孔和弹药、物资崖孔两种,分别用于提供隐蔽的庇护所和存放战争物资。人员崖孔通常容纳1到2人,其设计断面多为拱形,以增加稳定性和承受能力。 在构建人员崖孔时,通常需要在掘进一定深度后设置1到2个弯道,以提高其防护能力。尤其是在土壤较软的地区,必须特别注意对崖孔的加固,避免洞壁因土壤松软而坍塌。为了增强防护效果,常常在顶部覆盖厚度至少为0.7米的自然防护层,这样能够有效抵挡炮弹和爆炸冲击波对人员的伤害。 弹药和物资崖孔的设计较为多样,通常采用拱形、方形或长方形断面,以适应不同用途的需求。为防止水分渗入,崖孔底部会高于壕底,或在洞口处设置挡水坎,这些措施有效地避免了因积水而影响物资的存储和安全。对于土质松软的地段,崖孔内部常会用木板、竹片或波纹钢等材料加固,以增加其稳固性和防护性能。三名战士就挤在这个小得连转身都困难的哨位里,度日如年。洞里的空气混浊而闷热,呼吸都变得困难。 即便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战士们也丝毫不敢放松警惕。这个哨位距离越军阵地非常近,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偷袭。战士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戒备,仔细观察越军的一举一动。他们眼睛通红,目光如炬,像是要把越军的阵地盯穿了一般。 哪怕是在休息的时候,战士们也不敢完全放松。他们轮流值守,确保哨位24小时都有人值班。一旦发现越军有异动,他们就会立即拉响警报,做好战斗准备。在这样紧张的氛围中,战士们连吃饭都要提高警惕,生怕错过任何风吹草动。 就这样,战士们在这个简陋的哨位里坚守着,一天又一天。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换来了这片土地的安宁。虽然环境艰苦,但战士们心中的信念却从未动摇。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就算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 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普通人或许早已退缩,但我们的战士们却始终坚守岗位,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不畏艰险、英勇无畏"的战士精神。 这些战士们深知,这个哨位至关重要,事关祖国领土的安全。他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绝不能有片刻懈怠。尽管身处恶劣环境,尽管敌人随时可能发动袭击,但战士们的斗志从未减弱,反而更加坚定了守卫祖国的决心。 在哨位上,战士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他们常常互相开玩笑说:"就算豆子吃完了,我们也要用枪杆子抵挡住敌人!"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让大家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积极的心态。

0 阅读:277

评论列表

ghost xp

ghost xp

7
2025-03-29 23:02

致敬英雄们!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