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当年许世友的随身秘书孙宏宪回忆,1976年9月9日凌晨,许世友接到了毛主席逝世

趣叭叭 2025-03-28 15:15:14

据当年许世友的随身秘书孙宏宪回忆,1976年9月9日凌晨,许世友接到了毛主席逝世的噩耗,他当天就乘专机赶到了北京。临行前,许世友把工作安排了一下,特别强调了部队的调动权限问题。

1976年的深秋,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季节。 9月9日凌晨,一个沉重的消息传遍了神州大地: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在广州,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正是从他的秘书孙宏宪口中得知这一噩耗。 这个消息来得突然,但军人的反应总是快速而坚决的。许世友立即组织召开了紧急会议,对军区的各项工作进行周密部署。作为军区的最高指挥官,他深知这个非常时期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在会议上,他特别强调了部队调动权限的问题,要求各级部队必须严格遵守命令,按照规定程序行事。这不仅体现了他作为一位老革命军人的纪律性,更显示出他对特殊时期维护军队稳定的高度重视。 许世友在广州军区的工作一向都很细致。自1973年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以来,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在部署工作时,他习惯性地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总是深入而周到。这一次的工作安排也不例外,从部队管理到后勤保障,从通信联络到警戒部署,每个环节都不放过。 完成各项工作部署后,许世友便准备动身赶赴北京。作为军委委员,在这个特殊时刻,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要责任。这位老革命军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展现着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他的果断和坚毅,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许世友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和革命家,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他的军事生涯可谓充满了壮烈与传奇。从抗美援朝到指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再到担任高职、为中国军事改革作出贡献,许世友的名字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1953年,许世友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战争中,他带领部队成功执行了夏季反击作战。那时,战局复杂,敌我力量悬殊,但许世友的指挥能力和果敢决策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志愿军在经历过严酷的条件和长时间的拉锯战后,许世友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带领部队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关键的胜利。尽管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牺牲,但他对部队的管理能力、战斗力的培养以及战术执行的精准度,都证明了他作为一位军事指挥官的卓越才能。 1954年,抗美援朝战事结束后,许世友回国,接任了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和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职务。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许世友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军事工作,反而更专注于军队的建设和现代化。在任职期间,他不仅注重部队的战斗训练,还极力推动军事教育的改革和部队士气的提升,为后来的军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推动军事教育,许世友希望能培养出更多有战略眼光和实践能力的军事人才。 1955年,他参与了组织一江山岛战役,这场战役是解放战争后中国的又一次重要军事行动。许世友与其他将领一同策划,并成功指挥了这场小规模但战略意义重大的战役。在这一过程中,他的战术眼光与果敢决策再次得到了体现。许世友的指挥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战术的操作上,他对于战斗节奏的掌控、兵力调配的精准,也使得解放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战后的总结和经验教训,成为了后期军队训练和战略决策的重要参考。 随后,许世友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并在1970年代成为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和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在这些职位上,他不仅是军队的指挥员,更是党和国家的领导者。在改革军队的过程中,他开始着力推广新的军事理念和兵员训练方法。1964年,许世友总结并推广了“郭兴福教学法”,这是他在军事教育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这个方法,许世友倡导更加注重基础训练、战术反应和士兵的综合能力,强化了部队的实战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此举不仅提升了士兵的战斗素质,也促进了整个军区的军事氛围与文化建设。 进入70年代后,许世友的军事领导生涯进入了另一个重要阶段。1973年,他被任命为广州军区司令员,继续以出色的指挥能力领导军队。而最具历史意义的,莫过于1979年许世友指挥的广西方向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这场战争是中国与越南的激烈冲突之一,许世友的战略眼光与指挥才能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面对复杂的边境局势,他及时作出决策,指挥部队在敌军优势下不慌不忙,有效地实施反击。在战争的各个阶段,许世友凭借其冷静的头脑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带领部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和边境的稳定。 1980年,许世友晋升为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成为中国军事领域的重要决策者之一。他不仅参与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改革,也对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在他担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后,许世友依然为国家军事发展出谋划策,关注着军队的建设与未来。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因病在南京去世,享年七十岁。虽然他离开了人世,但他在军事领域、尤其是在中国军队建设中的贡献,永远铭刻在历史的篇章里。

0 阅读:216
趣叭叭

趣叭叭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