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病根不在肌肉,不在神经,是五脏“破损”太严重了。 一、肝郁化火,风阳内动 肝主筋,肢体的频繁抽动多与筋脉的异常相关。 患儿作息不规律、压力大及情绪剧烈波动,易引发肝火上炎与肝郁气滞。肝火炽盛,便会肝风内动,扰动筋脉,导致抽动症发作。这类抽动在情绪大起大落时加剧,还伴有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等症状。 二、脾虚痰聚,土虚木乘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功能受损,会出现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胃虚弱的症状,还会导致水湿运化失常,凝聚成痰。 脾虚生痰,痰浊阻滞经络,加之土虚不能制约肝木,肝风挟痰上扰,引发抽动。此类抽动症患者,除肢体抽动外,常伴有喉间痰鸣、口吐清涎等表现。 三、肺失宣肃,气机不畅 肺主气,调节全身气机。肺气不足,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会导致气机阻滞,津液凝聚成痰。风邪入侵后形成风痰,上扰咽喉,导致咽喉部肌肉不自主收缩,出现频繁清嗓、喉间怪声。肺经经气不畅,还会使肢体筋脉拘挛,外感侵袭会加重肺部症状与抽动。 四、肾阴亏虚,虚风内动 肾藏精,主骨生髓,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就会导致肝阳上亢,虚风内动,进而引发抽动。 患儿不仅肢体抽动,还常伴有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肾阴亏虚的症状。等症状,由于肾开窍于耳,部分患儿还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耳部不适症状。 应对抽动症,需要依据不同的病因,从调理五脏入手,恢复脏腑的平衡。阴阳平衡后,抽动症自然消失。
抽动症病根不在肌肉,不在神经,是五脏“破损”太严重了。 一、肝郁化火,风阳内
乖乖评养好的
2025-03-29 11:26:56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