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五喝三不喝”,伸出舌头看一看,舌苔长这样的,快别吃了!
大部分人上了年纪以后,特别容易气虚,于是买来黄芪泡水喝!人人喝了都有效,但自己喝了反而觉得上火,甚至口干舌燥、心慌烦躁!这是怎么回事?
黄芪到底补什么?为什么有些人喝了反而不舒服?
黄芪,在中医里是妥妥的“补气大将”,尤其对 脾肺气虚 的人特别友好。
它的功效主要有——
补气固表:气虚容易感冒,动不动就流鼻涕、怕风,黄芪能帮你把“表气”固住,减少反复感冒。
利水消肿:气虚还容易水肿,尤其是下肢浮肿,黄芪可以助力利尿消肿。
生肌敛疮:有些人伤口愈合慢,或者是皮肤容易溃烂,黄芪能帮忙促进愈合。
但为啥有些人喝了觉得“上火”呢?因为黄芪是温补之品,不是人人适合!
如果本身体内有“火”或“湿邪”,再喝黄芪,就是“火上浇油”!所以,黄芪喝之前,先看看自己的身体状态,别补错了!
舌苔这样的人别喝
|1. 舌苔黄腻,口苦口臭的人
这是体内有湿热的表现,说明身体里已经有“火”了,黄芪补进去只会更热,导致喉咙痛、口干、长痘等问题。
建议:先调理湿热,比如喝点苦丁茶、菊花茶,等身体“降火”后再考虑喝黄芪。
|2. 舌苔厚白,痰多舌胖大的人
这种情况多见于 脾胃湿气重、阳气不足 的人,黄芪是补气的,但如果湿气太重,补气的同时可能会“闭湿”,让湿气更难排出去,结果就是头重脚轻、容易疲劳、甚至拉肚子。
建议:先健脾祛湿,喝点茯苓薏米水,等湿气减轻了,再用黄芪补气。
|3. 舌红无苔,口干手脚心发热的人
这类人多见于 阴虚火旺,气血虽虚,但不宜用温补的黄芪,因为会加重“虚火”,导致失眠、心慌、潮热等问题。
建议:用养阴的食材,比如沙参、玉竹泡水,而不是直接用黄芪。
黄芪“五喝”,补气不走弯路!
黄芪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喝,但适合的人喝,对身体确实大有好处,以下 五类人 喝黄芪,补得又准又有效:
|1. 经常感冒、容易出汗的人
这类人大多是 肺气虚,稍微吹点风就流鼻涕、打喷嚏,甚至稍微动一动就满头大汗。
推荐喝法:黄芪10克+防风5克,泡水当茶喝,补气固表,减少感冒。
|2. 气短乏力、懒言少语的人
典型的 气虚 体质,稍微做点事就累,说句话都嫌费劲,甚至连站久了都觉得累。
推荐喝法:黄芪15克+党参10克+红枣3颗,煮水喝,补气强身,增强体力。
|3. 下肢浮肿、容易水肿的人
这类人大多是 气虚导致的水湿停滞,早晨起床小腿肿得鞋子都不好穿。
推荐喝法:黄芪10克+茯苓10克+玉米须10克,泡水喝,利水消肿。
|4. 伤口愈合慢、皮肤易溃烂的人
皮肤一点小伤就愈合慢,或者疮口总是不收口,这和气虚、生肌能力弱有关。
推荐喝法:黄芪15克+当归10克+白芷5克,煮水喝,促进伤口愈合。
|5. 血压低、容易头晕的人
黄芪有 升阳 的作用,能帮助改善低血压导致的头晕、乏力。
推荐喝法:黄芪10克+桂枝5克+生姜3片,煮水喝,有助于温阳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