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有名的黄冈中学。有一天,汪金权前往蕲春四中看望老师顾凤鸣。四中在该县北部山区,与安徽交界。这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条件艰苦。交谈间,顾老师叹气说:“四中条件太差,留不住老师,也招不到好学生。” 大别山脉深处,湖北省蕲春县的郝子堡村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在这里,一个叫汪金权的男孩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九岁那年,他的父亲不幸去世,作为长子的他过早地挑起了家庭重担,成为家中主要的劳动力。 尽管生活艰辛,汪金权却格外珍视求学机会。他在半饥半饱中坚持完成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业。1983年,凭借优异成绩,他考入了华中师范大学,成为郝子堡村解放后的第一位大学生。这一消息在村里引起轰动,乡亲们纷纷捐钱买鞭炮庆祝,还在他上学那天沿村前小路燃放了一公里长的鞭炮。几位叔叔凑钱为他准备了路费和零花钱,五叔甚至将自己的衬衣脱下送给他。 在华师求学期间,汪金权的心始终牵挂着家乡。那里有体弱的母亲、未成家的弟弟妹妹,还有一位名叫康娇生的姑娘。康娇生高考落榜后在三叠河小学当民办教师,尽管收入微薄,她仍从工资中挤出钱来资助家境贫寒的汪金权。 1987年,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了声名远播的黄冈中学。作为湖北省重点中学,黄冈中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是许多教师梦寐以求的工作单位。在这里,汪金权有着不错的收入和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 在黄冈中学工作一年后,汪金权内心却产生了困惑。城市的繁华与家乡的贫困形成鲜明对比,山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时常萦绕在他脑海。他常思考:作为一名教师,自己能为家乡教育做些什么? 1988年的一天,汪金权利用假期回到蕲春,前往蕲春四中看望自己的老师顾凤鸣。四中位于该县北部山区,与安徽省太湖县接壤,地处大别山深处,交通闭塞,条件艰苦。 当汪金权到达四中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情沉重。学校只有几排平房,八个班级,十几名教师和数百名学生。办公条件简陋,教学设备缺乏。在交谈中,顾老师无奈地感叹:"四中条件太差,又地处偏远,留不住老师,也招不到好学生啊!" 听到顾老师的叹息,汪金权内心涌起一股责任感。他不假思索地说:"那我调过来吧。"这句话让顾凤鸣十分诧异,他认为年轻人只是随口一说。 第二年,令所有人惊讶的是,汪金权真的申请调到了蕲春四中。面对同事们的不解与劝阻,他平静地说道:"我深思熟虑了。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教育,我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一年后回望这个决定,汪金权在日记中写道:"我曾困惑过,彷徨过,但最终我想明白了我到底图什么——那就是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我的学生们,我的父老乡亲。"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开启了他在大别山区二十三年的教育生涯。 1988年,汪金权正式告别黄冈中学,调入蕲春四中。群山环抱的四中成为他扎根山区教育的新起点。这一年,在老师顾凤鸣的见证下,汪金权与康娇生喜结连理。两人的婚礼非常简朴,没有豪华的酒席,只有几碗家常面条招待了前来祝贺的同事们。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让面临失学的孩子能够继续求学,四中允许学生欠缴学费,由班主任作担保人。作为连续多年的班主任,汪金权每年都要面对一大笔学生欠费。到期末结算时,考虑到学校和学生的双重困难,他常常拿出自己的工资为学生垫付。有一年,他不仅垫光了全部工资,还欠下1000多元,过年回家时两手空空。 在汪金权的教育生涯中,有许多被他改变命运的学生。1997级的汪洪奎,母亲和姐姐身患重病,全家负担压在父亲一人肩上。他原本打算辍学打工,但在汪金权的资助下坚持完成学业,如今已在辽宁师范大学攻读硕士。2003级的李明(化名),父亲意外去世,母亲改嫁,他被送到爷爷家生活。汪老师不仅资助他完成高中学业,还鼓励他报考师范院校,如今他已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继续传递教育的火种。 汪金权从不记账,不打借条,甚至有时连学生姓名都不问。二十三年来,他到底资助了多少学生,捐出了多少钱,无法精确统计。但这些账目深深记在四中走出的学生心中,记在老师们心中,记在蕲北山乡人们的心中。 多年来,不少学校看中汪金权的教学能力,抛出了高薪橄榄枝,工资是四中的数倍。但他全部婉拒,常说:"我走了,这里的孩子们怎么办?" 在汪金权的宿舍里,珍藏着一本破旧的通讯录,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学生的姓名和电话。二十三年间,他亲手培养了1000多名学子考上大学,他们分布全国各地,许多已成为单位骨干、社会栋梁。这些学生的成长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无数贫寒家庭的命运。 从当年听到顾老师叹息而决心留下的年轻人,到如今白发苍苍的"大别山师魂",汪金权用二十三年青春诠释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
1987年,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有名的黄冈中学。有一天,汪金权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3-30 16:10: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