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临终前,再三叮嘱儿子朱海清:“你记着,等我死后,无论你发现了什么,都不要吱声!” 张翠萍,1912年出生在河北承德市兴隆县的一个小山村。家里穷得叮当响,她从小就跟着爹娘下地干活,吃苦耐劳是刻在骨子里的本事。1930年,她嫁给同村的朱殿坤,一个老实得掉渣的庄稼汉,第二年就生下儿子朱海清。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一家人凑合着也能过下去。可好景不长,1937年日本鬼子打过来,村里田毁房塌,乡亲们死的死逃的逃,张翠萍眼睁睁看着家园被糟蹋,心里憋着一股火。 1943年,八路军冀东军区的小队被日军堵在山里,情况危急。张翠萍听说后,主动跑去帮忙,靠着对山路的熟门熟路,带着战士们绕开敌人,保住了一队人的命。从那以后,她开始悄悄帮八路军干活,送情报、筹粮食,啥脏活累活都干。村里人只当她是个普通农妇,连家里人都蒙在鼓里。她不图名不图利,就想为抗战出点力。这种事在那个年代不稀奇,可她愣是咬着牙干了一辈子。 1982年冬天,张翠萍70岁了,身体早就垮得不行。那天她躺在炕上,气息弱得像风里的烛火,儿子朱海清守在一边,眼巴巴地看着。临咽气前,她攥着儿子的手,喘着粗气说了那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你记着,等我死后,无论你发现了什么,都不要吱声!”朱海清满脑子问号,可母亲没给他解惑的机会,就这么走了。他心里纳闷,娘一辈子老实本分,能有啥见不得人的事? 葬礼办得简单,村里人来送了送,寒风吹得人心里更冷。过了几天,朱海清收拾母亲的遗物,在炕边的旧衣柜里翻出一个蒙灰的木箱。箱子破得不行,他差点没舍得打开,可还是忍不住好奇。里面没啥值钱玩意儿,就一叠皱巴巴的纸。拿出来一看,全是借条,上头写着八路军借粮7000斤,署名“李运昌”。7000斤啊,那年头够一家人吃好几年!朱海清傻眼了,娘啥时候跟八路军扯上这关系了? 他越想越不对劲,突然记起年轻时家里修房的事。那会儿他要娶媳妇,房子破得漏风,修起来费劲得很。可母亲啥也没说,就跑出去转了一圈,回来时村里人全来了,三天就把房子收拾得像模像样。他想掏钱谢人家,乡亲们却摆手:“你娘帮过我们,这不算啥。”当时母亲只是笑笑,啥也没解释。现在想想,那些借条八成跟这事脱不了干系。可娘为啥不让他声张呢? 没过几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敲开朱海清的门,自称李运昌。朱海清一听这名字,赶紧把借条拿出来问个究竟。李运昌接过纸,手抖得厉害,眼里满是回忆。他说,1943年他带队被日军困住,多亏张翠萍带路才脱险。1944年部队断了粮,张翠萍跑遍村子凑了7000斤粮食,硬是让战士们挺了过去。她怕粮食白给,就让他写了借条,说打完仗再还。仗打赢了,李运昌四处找她还债,可一直没找着。张翠萍呢,把借条锁箱子里,提都没提过。 李运昌说完,掏出一沓钱要还债。朱海清听完眼泪哗哗往下掉,娘一辈子没享过福,却为别人扛了这么多。他摆摆手没收钱,说娘既然不想声张,这事就算了。后来,他把借条扔进火盆烧了,看着纸化成灰,心里却亮堂起来。张翠萍没啥惊天动地的壮举,可她的心比谁都大。她不求回报,只想让那段苦日子有点意义。李运昌走后,这故事也没传开,可村里人心里都明白,张翠萍是个真英雄。
1943年,李运昌和其他300人,被日军7000人包围。1妇女说带他们突围,领着
【7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