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艘美国探测船擅自闯入我国海域,并进行地形测绘,我国海警多次劝告无效后,一名渔民立即驾驶渔船,果决地撞了过去。 2020年3月,连云港渔民程利松在一次寻常的海上捕鱼作业中,渔网拉上来时多了一个陌生的圆柱形装置。这个约半米长的物体上连着一个浮球,下方延伸出一条线。程利松捕鱼十几年,从未见过这种东西,直觉告诉他这不简单。 "这玩意肯定不是国产的,还是上交吧。"程利松回港后将装置交给了当地海警。随后专家们给出了答案:这是一种航空声呐浮标,专门用于探测潜艇信息并将数据传给反潜飞机。如此敏感的设备被随意投放在中国近海,意图不言而喻。 程利松因此获得了表彰,但他并不是第一个有这种经历的渔民。实际上,类似的打捞行动在中国沿海已经持续多年。 那是在1978年10月,南海渔民们在收网时发现一个沉甸甸的长条形铁疙瘩。当时没人认识这东西,只有船老大看了半天,认出可能是个鱼雷。这枚未爆炸的武器被移交给海军后,经专家鉴定为美国的MK-46轻型鱼雷,当时这是鱼雷界的"天花板"技术。 这次意外打捞为中国军事技术带来了巨大突破。通过对MK-46的研究,中国科研人员夜以继日攻关,成功研发出了鱼-7多用途反潜鱼雷,技术水平与MK-46相当,一举缩短了与美国20年的技术差距。 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偶然发现,让美国等国家对中国海军,特别是潜艇力量的发展日益忧虑。美国海军学院甚至曾公开预言,2025年中国很可能研发出"世界级的核潜艇"。为此,他们不断加大对中国近海的探测活动。 就在程利松捞获声呐浮标的前两年,2018年,美国"鲍迪奇"号探测船再次擅自闯入中国海域。这艘排水量5000吨的船只表面上是"海洋勘测船",实际上是美国29艘"特种任务船"之一,是不折不扣的"间谍船"。 "鲍迪奇"号上有船员25人,还有30多名所谓的"科研人员",实则是美国海军资深情报专家。他们携带先进的拖拽式声纳设备,打着"民用船只"的幌子,声称只是"监测海水盐度、温度以及绘制水文地图"。 当中国海警发现"鲍迪奇"号后,立即通过国际通用频道连续发出警告:"你已进入中国管辖海域,请立即停止探测活动并离开!" 然而,"鲍迪奇"号的回应傲慢至极:"我们是民用船只,正在进行科学测绘活动,绝对不存在任何间谍行为。" 面对如此蛮横无理的侵入,中国海警除了继续警告和监视外,一时难以采取更强硬措施。毕竟,对方打着"民用科研"的幌子,若贸然行动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国际纠纷。 就在中方与"鲍迪奇"号僵持不下之际,一艘正在附近海域捕鱼的中国渔船获知了这一情况。这艘渔船上的渔民们迅速放下渔网,开船靠近了"鲍迪奇"号,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是我们的海域,外国船只不能随便闯入。"渔船上的老船长对着船员们说道。没有过多商量,他们已经下定决心。只见渔船突然加速,直奔"鲍迪奇"号而去。 "鲍迪奇"号上的人员显然没料到中国渔船会这样行动,等他们反应过来时已经来不及了。渔船直接撞上了"鲍迪奇"号的侧舷,虽然没有造成严重损伤,但"鲍迪奇"号拖拽在水下的声纳监听器被这一撞击直接撞飞,飘在了水面上。眼疾手快的渔民立刻将监听器打捞了上来。 "鲍迪奇"号的船体受到了轻微损伤,为避免事态扩大,只能调转船头,匆忙驶离中国海域。这次简单而有效的撞击,让美方的侦察行动彻底失败。 美方随后恶人先告状,声称"鲍迪奇"号一直在公海航行,却"无端"遭到中国渔船的"攻击",甚至扬言要追究中国渔民的责任。 中方针对美方的无理指控,拿出了确凿证据:"美国'鲍迪奇'号未经中方同意,在中国海域内如入无人之境,不仅违反了国际海洋法,还侵犯了中国领海主权。"中方强调,渔民的行为完全是出于保护国家海防安全的考虑,是正当防卫,而且既然美方声称"鲍迪奇"号是"民用"船只,那被同样属于民用船只的中国渔船撞上,最多只是民用对民用的误撞,谈不上什么"攻击"行为。 面对中方有理有据的回应,美方最终哑口无言,只能偃旗息鼓。 像这样的事例其实并不罕见。近年来,中国沿海渔民已形成了一支被亲切称为"第二海军"的民间力量。2021年,江苏盐城渔民王锁与同伴捕获了一个约3米长、装有太阳能板的船状装置,经专家鉴定为一种能下沉数千米,监测海水温度、盐度和潜艇信息的新型探测器。2024年3月,赣榆渔民王某也捞到了两个类似的装置,并获得了连云港国家安全局的奖励。 这种渔民自发保护海防的行动,让美方相当恼火。他们甚至在探测器上打出醒目标语:"声纳无铜,打捞无用。"意思是这些设备没有铜等贵重金属,打捞上来没有经济价值。但中国渔民根本不为所动,你扔一个我就捞一个,让美方的侦察计划屡屡受挫。
2020年,一艘美国探测船擅自闯入我国海域,并进行地形测绘,我国海警多次劝告无效
戴梦维沐沐
2025-03-31 00:26:03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