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性格与官场天生不合拍。 李白性格豪迈洒脱不羁。这种性格使他在生活中能够不拘小节,自由奔放。然而,在官场中,这种性格却往往被视为不够稳重、不够严谨,难以胜任重要的官职,难把公事办得严谨稳妥。 李白好酒成性,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享受,喜欢纵情山水。这种作风在官场中往往被视为不负责任、玩忽职守,难以得到同事和下属的尊重和信任,更不能得到朝廷的器重。 李白因诗名远扬,经玉真公主和贺知章推荐,唐玄宗“降辇步迎”,亲自接见并任命其为翰林供奉。这一职位属于文学侍从,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起草诏书、撰写应制诗文,陪伴皇帝宴饮游乐,类似于“御用文人”。李白才华横溢,曾为杨贵妃创作《清平调》三首,深受唐玄宗赏识。但他性格豪放不羁,蔑视权贵,曾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 李白的自由个性与宫廷束缚格格不入,得罪朝中权臣,终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二、缺乏政治素养和官场智慧 李白不善政治:在政治上并没有很深的涉猎,也缺乏政治家的眼光和思维方式。他在官场上难以适应那种拘束的生活和复杂的政治环境,难以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关系和矛盾。 李白政治站位不高:在关键时刻,往往缺乏足够的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例如,在安史之乱中,他因站队失误而差点丢掉性命。这表明他在政治上缺乏足够的智慧和远见,难以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正隐居庐山。他虽已离开朝廷,但心系国家,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被任命为四道节度使,镇守江陵(今湖北荆州)。他以“平叛”为名招募人才,李白出于报国热情加入其幕府。太子李亨(唐肃宗)已在灵武(今宁夏)称帝,视永王为割据势力。永王却试图沿长江东进,与肃宗分庭抗礼。李白为永王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称其“龙骧虎步”“扫清六合”,被肃宗集团解读为支持分裂。 永王在丹阳被肃宗军队击败,逃亡中被杀。李白闻讯逃离,于彭泽被捕,押至浔阳监狱。李白被指控“附逆”,按律当斩。幸得郭子仪以官职担保,加上御史中丞宋若思等人营救,死罪改为流放夜郎。流放途中因关中大旱,肃宗宣布大赦,李白在白帝城获释,写下《早发白帝城》,以“千里江陵一日还”表达喜悦。 这一事件说明李白缺少做官的政治素养,也彻底葬送了他的政治前途。 三、不是所有有才的人都适合做官 李白的诗歌充满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与官场的等级秩序、权谋规则格格不入。李白好酒任侠、蔑视权贵,这种性格在需要隐忍妥协的官场上难以生存。他曾自述“不屈己,不干人”,这种傲骨虽成就了他的诗歌,却阻碍了他在仕途上的发展。 做官不仅需要才华,更需要政治智慧、人际手腕和妥协能力。如唐代诗人高适,同样文采斐然,但因深谙军事与政治,最终官至节度使;而李白的失败,恰因他仅有文学之才,缺乏政治生存技能。 李白的悲剧印证了“术业有专攻”的道理。他的才华在文学领域光芒万丈,但在政治领域却成为致命弱点。这启示我们:社会需要多元角色,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古代打仗为什么不直接绕过去?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