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临终前,再三叮嘱儿子朱海清:“你记着,等我死后,无论你发现了什么,都不要吱声!” 1982年,朱海清坐在母亲张翠萍的床前尽孝,看着母亲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朱海清的心中难过不已。 突然间,张翠萍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对着儿子说道:“海清啊,你过来,我有话要和你说。”朱海清连忙走了过去,张翠萍紧紧的握着儿子的手,眼眶微微泛红。 朱海清感觉肯定是很重要的事情,不然母亲不可能突然喊自己过来,随后母亲说了一句让他摸不着头脑的话:“儿子,我死以后,不管发现了什么,一定不要声张!” 虽然朱海清不明白,但张翠萍直直的看着儿子眼睛,想要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朱海清只能眼含热泪点了点头。 过了几天,张翠萍在床上安详的去世了,朱海清跪在母亲床前泪流满面,随后他和妻子一起披麻戴孝为母亲举行葬礼。 朱海清接待完来往的亲朋好友,独自一人坐在母亲去世的床前怀念母亲,想起曾经母亲去世前说的话,他的心中产生了浓重的疑惑。 在整理母亲的遗物的时候,妻子在打扫母亲床下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木盒,盒子看起来十分破旧,上面已经堆积了厚厚的一层灰尘,说明已经很久都没有人打开看过了。 妻子见状连忙喊丈夫过来看,朱海清看着面前的小盒子,他有一种直觉,母亲的那句话很可能和这个盒子有关系。 随着盒子被缓缓打开,映入朱海清眼帘的是一张张欠条,欠条的借款人是八路军,而母亲张翠萍则是收款人,并且每一张欠条都是如此,上面的粮食加起来有数千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朱海清的印象中,母亲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妇女,在他们偏僻的村子中,因为很热心,所以人缘很好,除此之外,他想不到还有其他特殊之处。 并且朱海清根本没有印象,母亲张翠萍和八路军怎么联系起来的,但这些欠条看起来也并不像假的,所以母亲的意思是不想让自己声张这件事。 朱海清将母亲的东西收拾在一起,他尊重母亲的想法,但不久后,有一位男子登门拜访:“请问是张翠萍家吗?” 看着面前的男子,朱海清觉得他一身正气,一看就是军人,于是便问道:“这里是张翠萍家,有什么事吗?我是他儿子。” 男子打开手中的包说道:“我是来还钱的,那年张翠萍同志借给我们很多粮食,因为一些原因耽搁了,现在我代表组织上来还这笔钱。” 听到男子的话,朱海清说道:“我父母亲已经去世了,母亲生前交代过我,不能拿这笔钱,您还是收回去吧。” 朱海清也从男子的描述中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原来当年日军在河北的时候,无恶不作,附近百姓的粮食都被糟蹋了,八路军制定计划决定将这片区域的日军消灭掉。 在埋伏的过程中,八路军的干粮告急,只能到附近的村子中休养,张翠萍知道后,找了很多村子,才筹集到这么多粮食。 八路军感动不已,但因为当时条件艰苦,最后八路军决定打下欠条,日后还给张翠萍,但世事难料,又经过多年,国家才彻底稳定下来,终于能够还上这笔钱。 正是因为有着向张翠萍一样的百姓,八路军才能够将日军打出中国,也证明了中国人万众一心,军民情深令人感动。
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临终前,再三叮嘱儿子朱海清:“你记着,等我死后,无论
品古观今呀
2025-03-31 10:21:08
0
阅读: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