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吴天喜在2009年河南南阳“注射死刑”之前,从监狱里被拖出来时拍的一张照片,他穿着一身白色的背心,脚上套着一双破旧的布鞋,脚上套着一条铁链,若非他已经是死囚,还真有几分乡下老人的样子。 2009年的那个清晨,河南南阳监狱外围了不少人。天还未完全亮,沉重的铁门被打开,几名狱警押解着一个穿白背心的男人缓缓走出。这个男人就是吴天喜,他脚上套着破旧的布鞋,脚腕处缠着铁链,走路时发出清脆的响声。若是在别处相遇,或许会把他当作普通的乡下老人,但此刻的他却是一个即将被执行死刑的重刑犯。 这样的结局,在二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南阳镇平,吴天喜还只是个普通的农场主。和许多努力谋生的农民一样,他起早贪黑经营着一间不大的超市。那时的农村,改革开放的春风才刚刚吹进,大家都在寻找着致富的门路。吴天喜比普通人多了几分商业头脑,他的小超市经营得井井有条,渐渐在当地有了些名气。 九十年代初,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吴天喜看准了建材市场的机遇。他先是开办了一家小型砖厂,专门为周边的建筑工地供货。砖厂的生意很快就步入正轨,这让他尝到了甜头。不久之后,他又开设了面粉厂,将业务扩展到粮食加工领域。两家工厂相继投产,为当地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也为吴天喜积累了第一桶金。 事业蒸蒸日上的吴天喜,在当地逐渐有了"企业家"的名号。他的面粉厂产品远销周边县市,砖厂的订单也接连不断。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他已经成为镇平县小有名气的富商。在那个年代,能够白手起家创办工厂的人并不多见,当地人都把他当作致富榜样,不少人还专门登门取经,想学习他的经商之道。 然而,财富的积累并没有让吴天喜满足。随着实力的壮大,他开始涉足更多的领域。当地的建筑工程、原材料供应,甚至一些民间借贷,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表面上,他还是那个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但在暗地里,他已经开始用一些非法手段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那时的镇平,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治安问题。一些地痞流氓开始聚集在吴天喜周围,他们帮他处理各种"麻烦",而他则为这些人提供"保护"。渐渐地,一个以吴天喜为首的非法组织在当地形成了。但在那个时候,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位"成功人士"会在十多年后沦为一个臭名昭著的罪犯。 看着眼前这个走路蹒跚的白背心老人,很难将他与当年叱咤一方的"企业家"联系在一起。此时的他,就像是一个普通的乡村老者,只是脚上的铁链,无声地诉说着他犯下的累累罪行。而这个清晨,将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黎明。 权势和金钱的膨胀,最终将吴天喜推向了犯罪的深渊。在当地一位受害者家属李大娘的回忆中,九十年代末的镇平,已经笼罩在一片不安的氛围之中。她说,那时候但凡有什么工程项目或者生意纠纷,总能看到吴天喜派来的人在周围转悠。起初,人们还以为这是他在照看自己的生意,后来才明白,这些人是在为非作歹。 随着势力范围的扩大,吴天喜组织的黑恶势力开始渗透到镇平的各个角落。从最初的工程纠纷,到后来的敲诈勒索,甚至发展到明目张胆的威胁和暴力。当地的小商贩们不得不按月上缴"保护费",建筑工地必须从他指定的渠道购买材料,就连一些民间纠纷,也要经过他的"调解"。 这种横行霸道的作风,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位经营小餐馆的老板回忆说,那段时间,街面上的气氛十分压抑。不少小本经营的店铺因为承受不起盘剥而倒闭,有人想报警,却又担心遭到报复。整个镇子仿佛被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人人自危。 然而,这些还只是吴天喜犯罪行为的冰山一角。真正令人发指的是,他利用自己的权势和财力,开始实施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犯罪。通过调查档案可以看到,从1998年开始,吴天喜采用诱骗、威胁、暴力等手段,先后绑架了24名女性。这些受害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2岁,都是些无力反抗的弱势群体。 警方在接到报案后展开了秘密调查。专案组发现,吴天喜的犯罪网络已经发展得十分严密。他不仅有专门负责物色目标的人,还有负责威胁和控制受害者的打手。这些犯罪行为持续了很长时间,但由于受害者及其家属受到威胁,加上他在当地的势力庞大,许多案件都没有及时被发现。 最终,正义还是战胜了邪恶。当警方掌握了确凿证据,对吴天喜及其团伙展开收网行动时,整个镇平都沸腾了。那些曾经被欺压的群众纷纷站出来作证,揭露他们的罪行。案件移交法院后,考虑到犯罪性质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法院最终对吴天喜作出了死刑判决。 2009年的那个清晨,当穿着白背心的吴天喜被押往刑场的消息传开后,镇平的街头巷尾都传来了群众的欢呼声。这个曾经的"企业家",最终因为自己的贪婪和残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件普通的白背心,成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件衣服,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见证:任何人,无论权势多大,只要触犯法律,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河南鹤壁。女人被多年的追求者劫持到小旅馆,被灌了安眠药,还被上了手铐,经过多次努
【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