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宿州,从前是有砖石城墙的。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只剩下城北的一小截儿。(图一)这

孟绅美食 2025-03-31 17:45:10

老宿州,从前是有砖石城墙的。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只剩下城北的一小截儿。(图一)这片残垣断壁再向北,过护城河上的扶疏桥(好美的名字),有一条小巷,小谷说,今天咱们就在这儿吃早餐。

难得早起吃饭,但回老家除外。

宿州早餐除了面点,讲究喝汤,比如Sa汤,卖的是鸡汤的浓鲜;辣汤,顾名思义味型以胡椒的辛辣为主;油茶,多了些油性以及小磨麻油的香。Sa汤、油茶、辣汤,味道略有差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汤都兜着芡。

于是,我的一些外地的吃货朋友,都会调侃我老家的汤“是粥托生的”,“仿佛时刻准备做凉粉”,“难得不糊涂”等等……其实,它之所以“不清不楚”,是因为旧时饮食习惯,留下了“一眼看不到底的”传统,这个在这儿一时半会儿讲不完,我会另文记述。

近几年,每次回乡,早餐都是以喝Sa汤为主。小谷是这次认识的新朋友,他要带我去的这家“熟悉味道”(图三),主打的是辣汤。“别的不敢说,鳝鱼辣汤和油饼都不错,”小谷说。

跟着小谷来到这家,第一眼看见非遗两个字,我有点含糊,于是专门点了一碗Sa汤(图四),虽然品相不错,但没有灵魂,像被资本“过了塑”包装了的,不如我自己常去的“大众饭店”,或者福音堂小九哪里。加上店里环境也不是很好,我不知咋的后背发凉,有点踩坑的预感。这些年,吃了太多非遗食物,踩了不少坑,我都准备申请“踩坑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了,呵呵,

但是,吃了主食,加分因素不少,确实好,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油饼(图六)表皮又烫又脆,内里是菜油和葱香。包子也是老面的,香,薄皮,最抢手的麻辣豆腐馅儿的包子早光了,点了一屉小青菜馅(图七)的,我也很满意。

但,这些都不及辣汤带给我的惊喜。(图八)第一口,眼泪差点没掉下来。

那个味道,十几年没吃过了,让人睁不开眼。我甚至闭眼回溯到上一次遇到这种味道的具体位置,还是在宿固路上一个小店,挨着消防队好像。再早的一次,是北关桥头,坐在街边,低矮的桌子……哎妈呀,yesterday once more!

现在市面上的辣汤店,基本都是改良的,我还以为这种老味道,已经慢慢绝迹了呢?原来,它还在。

辣汤,苏鲁豫皖都有,黄泛区,“被牺牲的局部”嘛,没办法讲究,面筋海带豆皮青菜……有什么放什么,一起熬煮快速出锅,便是一顿饭食。但久而久之,这种简单的食物,及其超高速的极简烹饪方式,反过来驯化了人的区域味觉,让当地人难以割舍。

所以前年,何广智和徐志胜在短视频里,把老家的“咸汤”捧到“鲁菜巅峰”的位置,同事当笑话看,我却在其中找到了共鸣。

当然,作为早餐,辣汤毕竟是商品,商业自有运转的规律,在优胜劣汰的推动下,这种民间的烹食理念发生不断演变。这不仅体现在制作和调味方法上,也体现在原料选择方面。

完全不可考据,是什么年代,具体什么人,在辣汤里加入了新鲜的鳝鱼丝,平添动物蛋白质补充的同时,也让原本朴实无华的汤,在辛、咸、辣、酸之外,又多了雍容华贵的鲜。

应该说我是幸运的,这种无比美好的搭配,出现在了我的老家。我闭上眼,都能get到它的味道,这种味觉和嗅觉能够召唤出的强大能量,足以让昨日重现,就像普鲁斯特笔下的小玛德琳蛋糕,就像我家乡的鳝鱼辣汤。

0 阅读:2
孟绅美食

孟绅美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