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1年,57岁康熙,召51岁德妃侍寝,太监愣了一下,提醒说:“皇上,德妃娘娘已经51岁了,是不是重新选个年轻的?”康熙怒目圆睁:“朕就要她,还不快去!”
见皇上动怒,太监吓得屁颠屁颠去传诏,他边跑还边想:“这德主子可真是命好,入宫几十年了,还盛宠不衰。”
德妃乌雅氏,出身并不好,父祖辈都是包衣奴才,当年她是以宫女身份入宫。可自她入宫后,她的人生仿佛开了挂一般。
乌雅氏被分到佟贵妃的宫里当差,偶然的一次机会,他被康熙看中并宠幸,仅那一次,她就怀上了龙种。
生下皇4子胤禛后,康熙一高兴,直接封她为德嫔。可她并不恃宠而骄,依然平平淡淡,不争不抢。
见惯了后宫的争风吃醋,又累又烦的康熙,看着徳嫔的俏丽脸蛋,就觉得身心放松,耳目一新。
德妃一生为康熙生下3子3女,成为后宫嫔妃中生养最多的嫔妃,由此可见圣宠多浓。
太监宫女们常偷偷议论:“咱们德主子可真行,50多岁了还能伺候皇上,别的妃嫔超过30岁,别说伺候了,就是想见皇上一面都难。”
然而,就是这宠冠六宫,一路开挂的德妃,却落得个含恨而终的结局,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19岁那年,徳妃为康熙产下4阿哥,看着襁褓中粉团一样的小人儿,初为人母的喜悦顿时涌上心头。
可是,身为德嫔的她,并没有抚养皇子的资格。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10月怀胎生下的孩子,被强行抱走。
所幸康熙对德妃的宠爱一直如影随形,2年后,乌雅氏又生下皇6子胤祚。为了补偿她,康熙立马封她为妃。
终于能哺育自己的孩子了,从前没能亲自抚养大儿子的遗憾,也一点点被淡忘。只可惜,胤祚只活到6岁便夭折。
德妃又自责又伤心,她自己关在屋里,不吃饭,也不说话,就像魔怔了一般。
康熙深知德妃的切肤之痛,常来陪伴安慰她。康熙的柔情,使德妃慢慢地走出失子之痛,29岁那年,她又迎来1个儿子,也就是皇14子胤禵。
胤禵的到来,德妃觉得,是老天给她一个补偿的机会。因此,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这个小儿子身上,从喂饭穿衣,到陪伴玩耍,凡事都亲力亲为。
胤禵也不负所望,从小聪明又乖巧,9阿哥曾夸他:“胤禵的才德,在所有兄弟中都是拔尖”。
康熙更是偏爱有加,出巡时总喜欢带上他,还封他为大将军王。
种种迹象表明,胤禵是储君最佳人选。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康熙临终前留下遗诏,继承皇位的,竟是4阿哥胤禛!
这消息不仅令文武百官们大跌眼镜,就连德妃也大吃一惊,竟当众脱口说道:“不但不敢想,梦中亦思不到。”
登基大典这天,雍正对着徳妃,恭恭敬敬施礼,徳妃却耷拉着脸,冷冷地说:“你当皇帝,跟我什么关系?”
雍正的脸顿时红一阵白一阵,文武百官更是面面相觑,心想:“这是什么情况?”
雍正内心五味杂陈,可又不好发作,只能耐着性子苦劝,德妃才勉强受礼。
这还不算,德妃还闹起了绝食,宫女送去饭菜,被她一下掀翻在地:“我不想活了,让我跟先帝一起去吧!”
雍正吓得“扑通”一声,跪在母亲床前说:“母亲要是死了,儿子也跟着去。”德妃不得已,才吃几口东西。
按规矩,德妃应该搬到仁寿宫去,开始安享晚年的太后生活,可她接受了太后的徽号,却死活不肯搬。别人劝她:”再怎么样,皇上也是您亲儿子,何必怄气呢!”
可德妃却气哼哼地说:“他把我最喜欢的小儿子,贬去守皇陵,我怎么咽的下这口气?”
原来,胤禵回京拜谒梓宫时,见到雍正,梗着脖子不施礼。
雍正顾及面子主动走上前,胤禵却旁若无人地指着灵堂质问他:“今天你当着皇阿玛的面,跟我说句实话,皇位到底是传给你还是传给我?”
雍正一怒之下,把他派去守皇陵,让他收收性子。
德妃心痛难忍,忧思成疾,雍正请安时,她苦苦哀求:“老14是你亲弟弟,看在我面子上,放他出来吧。”
看平时冷淡的母亲,为了替胤禵求情,竟如此恳切,雍正心里百感交集:"从小到大,我何曾体会过这样的关心!”
“皇额娘,前朝之事,您就不要多问了。”看着眼前儿子一脸冷漠,德妃无奈地叹了口气。
她伸出一双枯瘦的手,拉着雍正,嘴唇颤抖着恳求:“我快不行了,让我见一面,就算死了我也心安。”
雍正淡淡地说:“母亲安心养病,儿子不是好好的在这里吗?”
德妃泪流满面,仰面长叹。她明白,这辈子别想见小儿子了!不久后,德妃带着无尽遗憾,郁郁而终。
纵观德妃的一生,无疑她是幸运的,虽没有尊贵的出身,却被康熙宠幸了48年,这是多少后宫女子一生的荣耀和梦想。
但是,德妃也是不幸的,同样是她身上掉下的肉,两个儿子,却成了势同水火的仇敌。
一入宫门深似海,最是无情帝王家。
亲生孩子无法自己抚养,徳妃也是心痛无奈的。而雍正生于皇家,虽然尊享富贵荣华,却连母爱也不曾享受过,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所以,后来他对母亲偏爱的不满,对弟弟的敌视,其实是也一种母爱缺失的痛楚吧。
我想,在那一刻,他可能宁愿自己生在平民家庭,可以享受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天伦之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