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社论:特朗普为何要挑起贸易战?
周三的所谓“解放日”拉开了美国新关税政策的大幕,然而,谁也不知道这到底能带来什么好处。
————
解放日如约而至。
特朗普总统信誓旦旦,要在这一天对全球进口商品祭出一系列“对等”关税,采取一种以牙还牙的策略,理论上是为了让贸易更加公平——向世界表明,美国受够了自家出口商品被高关税和其他不公待遇挡在门外,而外国货却能轻轻松松涌入美国市场。
/// 附图:截至3月31日,特朗普多项关税的现状
然而,这个计划却留下了一堆未解之谜。
特朗普口中的“对等”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些关税如何与他计划加征的其他税种协同运作?哪些国家会成为靶子?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曾暗示,关税可能瞄准“脏十五”——那些对美贸易顺差占15%的国家。可特朗普随后又改口,说要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到了周末,甚至有报道称,他可能会彻底抛弃“对等”概念,对所有进口商品一律征收20%的固定关税。
事情乱成了一锅粥,就连特朗普的首席经济顾问凯文·哈塞特都坦言,自己完全摸不着头脑。他周日在福克斯新闻上说:“我没法告诉你这周会发生什么。”还信誓旦旦地补充道,特朗普“肯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眼下唯一清楚的是,这个所谓的“解放日”根本毫无意义。项目宣称的目标——正如特朗普在就职演说中所说,要消除“破坏性的贸易逆差”——纯属空话。关税根本解决不了贸易逆差的问题。比如,美国与墨西哥、加拿大的贸易逆差就不小,可这两个国家对美国进口商品几乎不设关税,甚至完全免税。
或许正因如此,特朗普和他的团队又往里塞了一堆提高关税的新“理由”,还附带了一长串不断增加的额外税种。这表明,这个“解放”时刻可能只是更持久贸易战中的一声枪响。关税已经对来自对手中国以及盟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进口商品下手,全球的钢铝进口也未能幸免。本周还要对全球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的关税。据说接下来还有药品、电脑芯片、农产品和欧洲葡萄酒的关税,甚至是对特定国家的全面关税。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思路颇为独特。他打算把那些让他看不顺眼的外国政策和做法(比如贸易伙伴故意压低汇率、低工资或恶劣的工作环境,还有他们用增值税等手段)统统重新定义为关税的理由,作为报复的依据。
但这不仅仅是为了让美国的贸易伙伴“公平”一点。特朗普还表示,他想通过关税多收点钱,用来补贴减税(什么时候特朗普政府才会有人明白,关税会让进口减少,反而收不到多少钱呢?)。此外,他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工厂的活儿“搬回美国”。
外交政策也被搅了进来。他威胁对购买委内瑞拉石油的国家征收25%的全面关税,逼迫委内瑞拉接收更多被遣返的移民。周末,他又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发出类似警告,以惩罚俄罗斯在乌克兰停火问题上的拖延。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新关税,据说是因为跨境移民和芬太尼交易。而中国则继续成为靶子,理由从倾销到国家安全五花八门。
想想那些试图搞清楚如何应对的企业分析师,真是让人同情。被针对的国家也得头疼:是不是得跟美国谈判个协议来挡住关税?可即便谈成了,谁能保证特朗普以后不会翻脸不认账?回想他第一任期时,曾吹嘘与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贸易协议是“我们签过的最公平、最平衡、最有回报的贸易协定”,如今还不是照样拿关税开刀。
特朗普的贸易战到底能带来什么好处,谁也说不清。唯一确定的预测——来自忧心忡忡的经济学家、金融市场和普通美国民众——是这些关税会让国家付出不小的代价:通货膨胀加剧,经济增长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