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女子去养老院看望88岁的外婆,却从护工口中得知,有个50多岁的女人假扮外婆的女儿,经常来看望外婆!女子很是吃惊,怀疑这个女人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于是调查起她的身份,可真相让女子泪目了! 春日的午后,阳光洒满养老院的走廊。小兰推开外婆房间的门,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摆放在桌上的新鲜水果,床头还挂着几件崭新的衣服。这些东西让她感到意外,因为最近一个月她和母亲都没能抽出时间来看望外婆。 自从母亲生病住院后,照顾了外婆大半辈子的母亲就无法继续担负起照料老人的重任。考虑到外婆的年事已高,需要专业的护理,小兰只好将外婆送到这家口碑不错的养老院。外婆虽然已经88岁高龄,但在养老院的照料下,身体状况一直保持得不错。 "外婆,这些水果和衣服是谁送来的啊?"小兰轻声询问正坐在躺椅上晒太阳的外婆。老人家眯着眼睛想了半天,却只是摇摇头,含糊地说不记得了。年纪大了,难免会有些健忘,小兰也不再追问,转而去找照顾外婆的护工了解情况。 "哦,是你外婆的女儿常来看她,隔三差五就带些水果和生活用品。"护工一边整理床铺一边说道。这个回答让小兰愣住了,她的几个阿姨都在外地生活,平时很少回来探望。而且前不久家里还开过一次家庭会议,讨论轮流来看望外婆的事情。 带着疑惑,小兰请护工调出了养老院的监控录像。画面中确实经常出现一位50多岁的中年女性,但这张面孔对小兰来说完全陌生。她随即给远在外地的几个阿姨打了电话,确认她们最近都没有回来过。 这个发现让小兰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假女儿"的来访动机。在当今社会,养老院里时有发生针对老人的诈骗案件。虽然外婆在养老院一切都好,但这位神秘访客的身份依然让人忧心。 小兰想起外婆年轻时在老家的生活。那时候的外婆是村里有名的热心肠,常常帮助邻里。每逢农忙时节,她总是主动帮助左邻右舍照看孩子;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她也总是第一个去帮忙的。正是因为外婆的这份热心,在老家时就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为了弄清这位"假女儿"的真实身份,小兰和护工商量,请他们留意这位访客的下一次来访。与此同时,她也开始回忆外婆曾经提到过的老家邻居,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毕竟在那个年代,邻里之间的往来可比现在频繁得多。 这件事也让小兰开始反思,由于工作繁忙,加上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她确实很少有时间来看望外婆。而这位经常来访的神秘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至少在行动上给了外婆更多的关心。想到这里,小兰决定一定要查清这个人的身份,既是为了外婆的安全,也是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 没过几天,护工的电话就打了来。那位"假女儿"又来了,这次还带来了一大袋水果和几件保暖的衣物。小兰立即和母亲赶往养老院,在走廊上拦住了正要离开的中年女士。 面对小兰和母亲的询问,这位女士显得有些慌乱,连忙解释道:"我是老家李家的闺女,当年受过您婆婆很多照顾。"她说着,将手中的东西放在一旁的椅子上。原来,她的母亲从邻居那里得知老人住进了养老院,担心老人会感到孤单,便托她常来看望。 这位李家女儿接着讲述了她小时候的往事。那是在七十年代末,她父母都要出工干活,家里没人照看她和弟弟。是小兰的外婆主动提出帮忙照看孩子,让他们父母能安心劳动。不仅如此,每逢过年过节,外婆还会给他们兄妹俩包上几个红包,塞些零食。 "我一直记得您婆婆的好。"李家女儿说,"前些日子在老家听说她住进了养老院,我妈就一直念叨着要来看看,可她年纪大了走不动。我就替她常来看看老人家,也算是报答当年的恩情。" 她解释说,自己不敢表明真实身份,是怕节外生枝,只想默默地尽些心意。每次来看望外婆,她都会陪老人说说话,给她梳梳头,讲讲老家的近况。虽然外婆现在记性不太好了,但每次见到她都很开心。 听完这番解释,小兰和母亲都沉默了。这位邻居家的女儿,用这样特别的方式守护着他们的至亲,让他们既感动又惭愧。在当今社会,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照顾邻居的老人,这份情谊实在难能可贵。 这件事在当地传开后,引发了人们对现代社会邻里关系的思考。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邻里之间就像一家人,有困难时互帮互助是常事。而如今,即便是住在同一个社区,邻居之间也难得打个照面,更别说像从前那样守望相助了。 李家女儿的善举,让人们看到了传统邻里情谊的可贵。她的行为诠释了"远亲不如近邻"这句古话的深刻含义。外婆年轻时播撒的善意,在多年后开出了温暖的花朵。这种跨越时空的情谊,让这个城市多了一份温度。 这个故事的传播,也引发了人们对下一代教育的思考。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让孩子们懂得感恩、学会回报,变得格外重要。善良和感恩的心灵,需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需要更多这样暖心的故事来启迪。 正如这位李家女儿所展现的,真情实意的关怀不分亲疏远近。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大爱无疆",也为这个社会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这样的善意传承,正是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1977年,四川一农民在院里挖地基,意外挖出一个陶罐,东西不大,却很沉!他以为挖
【4评论】【5点赞】
用户10xxx66
农村人的质朴,农村人的邻居。很怀念。
三农 回复 04-03 06:10
绝对不是农村人!起码是有文化的农村人。
用户10xxx24 回复 三农 04-03 07:14
[大哭]负心多为读书人!
rdycpqmfrd
懂得感恩
用户18xxx11
小时候父母上班,很多时候都是热心的邻居帮忙照顾一下,那时是很自然的事情。唉…那时的邻里关系,那时候的人与人的关系才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呐。
用户12xxx93 回复 04-02 09:19
现在可不敢,责任担不起
曼娃
我家那一层有7家,只认识一家
用户10xxx70 回复 04-02 09:13
一般小面积3户,正常8 9十平往上的两户
雨一直下 回复 04-02 11:39
经济适用房一层楼十几户都有可能。普通商品房一个单元一层四户都已经算多的了。
kongtian
現在的很多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有时候坏得很哪,比外人都不如,分不清亲疏,有的时候联合外人残害自己的亲兄弟,不晓得它到底安的什么心[抠鼻]
一路风景
这才是中国传统美德,是爱国主义的基石,是中国文明古国存在的基石
世外桃源
帮助的人必须是懂得报恩
龙行天下
在六.七十年代,人们之间的情谊很浓厚,邻里关系也特别好,一有空闲时间会相互串门,特别女人经常会在一起唠些家长里短,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也会互赠。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改变,而城市旧房改造坼迁后居住于商品房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很多,对门住户也不往来,亲友之间都是靠打电话的,逢年过节也很少往来了,缺少了往常的人情味,人与人之间的功利性太强了,特别是在路上有老人跌倒了也没有人敢人扶怕被敲诈,社会的道义变得淡然无存,真不敢想像,如若这样发展下去,这社会面貌将会如何?
小河泥鳅猫爱
瞎编,一会外婆,一会婆婆。
用户17xxx20 回复 04-02 06:10
有些地方称呼外婆为婆婆。
阿里 回复 04-02 11:42
你还是不懂
用户10xxx09
孤寡老人在养老院最受欺负,要是有个儿女经常去看她,那待遇要好很多。
李海成
现在农村也没这样的人了,都城市化了,隔壁邻居都不认识了,就算认识也很陌生
在乎伱ヅ伤了自己╮ 回复 04-02 08:04
零零后的人,真的连同村的人都不认识了,这种现象现在中国很多很多
人生苦短 回复 04-02 08:05
几年都不回家,不认识的正常
用户83xxx63
昨天送堂奶奶上山,有些感慨老人家5个儿子一个女儿确早早的进了幸福院,最后几年又得了老人痴呆症人也认不到了辛苦一辈子,晚年却是这般景象。
用户10xxx94
知恩必报,有情有义[点赞]
葵花
摆拍胡扯
良心 回复 04-02 20:55
你没享受过这种照顾,也没照顾过他人,也没回报过过对你有恩的人,更没接受过回报。家里孩子小时,住在单位里的家属楼,一楼与二楼有两对退休的老职工,忙时就会把孩子送到他们家照看,逢年过节给他们送礼物以表谢意。现在孩子成家了,每年春节都会带点礼物去他们两家坐坐,感恩~
用户18xxx58
AI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用户74xxx25
报恩
用户10xxx81
现在邻居……为了霸占楼道翻脸的不少……
大姚
70后可能是最后一批懂得感恩的一代人
天荣
外婆的邻居你妈不认识?
David fish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这一条不知道多少人已经忘掉了[滑稽笑]
壹品
AI创作,有点牵强
黑土
六七十年代一个街道的人都认识,周围几家人吃了什么都知道,现在楼房对门见面都不说话,假惺惺的假装不认识,有多高贵似的。
用户93xxx69
这是老人一生积德行善 应有的回报!
我就是
严格的以法办事是容不下情理的,不知是社会进步了还是变坏了。
用户17xxx06
典型的AI文
如风
懂得感恩的都是好人
用户18xxx37
好人有好报了!希望这个“假女儿”也有好报!
百事乐
知恩报恩!好事!
悠岚
人心互暖
用户10xxx16
那个时候的邻里关系感情十分质朴,或者一个单位的,或者祖辈父母都相识。现在楼房好多邻里住了十几年都不打招呼,别人不说,你也不能打探别人干什么的,这都是隐私。
黄平
知恩图报,有有情有义美女
用户10xxx16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祈祷][祈祷][祈祷]
格叽格叽
是谁想方设法让我们住鸽子笼的?
清风徐来
写个长篇吧
等待
胡编乱造
用户83xxx96
事肯定是假的,但是看了还是发自内心的感动!
用户16xxx63
因果关系,阴阳平衡
用户15xxx22
好人呐!
土夕寸
现在的对门,在这里已经八年了,我都不认识,每次回家开门,进门后就关门了,这是不是一种现代城里人的病态?[并不简单]
用户10xxx76
希望能上中央电视台,为什么这么好的亊情没有官方报道,正能量要多报道
太子辉
六七十年代甚至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都院子都连着,孩子嬉闹时会这家跑跑、那家藏藏,吃饭时也会玩哪儿吃哪儿,纯朴、幸福快乐!
loving nothing
小时候没奶吃了,就拿着杯子挨户去要,只要有吃不完的奶水就都给点,最后就有了一大堆的妈妈。
用户32xxx38
我们一巷子16户,原来连吃饭都串门,别说谁家有事,是真上,现在就三户了,全上楼了。。感情也淡了。。。
嘟嘟熊
传统是完整的体系,是比较合理的。
用户16xxx15
现在乡下邻里之间基本上还保持着这种朴质的关系,而城里邻里之间的关系却冷若冰霜,形同陌路!
song
就不能联系认识一下?
大江东去
进城住楼房,八年过去了,邻居姓字名谁?[抠鼻][抠鼻][抠鼻][静静吃瓜][静静吃瓜]
辉哥
正能量满满是无疑的,不过就是文笔或者写作风格感觉怪怪的,可能这就是Al文章吧,经常见到风格雷同甚至字眼表达几乎一模一样的发上来
黑丝带
[点赞][点赞][点赞]
小王爷
你可真能编,
千里江山
我们村一个退休老师,腿脚不便但是爱去镇上喝茶,很多时候是以前教过的学生开车送回家里来
用户17xxx87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作为血亲应感到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