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0岁的乔冠华刚丧妻不久,就执意要迎娶38岁的章含之,儿女们强烈反对,而乔冠华却一意孤行,不仅将章含之娶了回来,还对儿女们做了一件特别过分的事,让他临终前追悔莫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的秋天,北京一场低调的婚礼悄然举行,新郎是60岁的乔冠华,时任外交部副部长;新娘是38岁的章含之,一位在外交部工作的才女,这场婚礼本应是喜事,却因乔冠华刚丧妻不久而蒙上一层阴影。 他的儿女尚未从母亲去世的悲痛中走出,父亲的再婚如同一道惊雷,让这个家庭的平静瞬间破碎,乔冠华执意追求自己的幸福,不顾儿女的强烈反对,甚至做出了令人寒心的事,最终让亲情断裂,也为他晚年埋下了无尽的悔恨。 乔冠华的前妻龚澎于1970年因病去世,留给他巨大的情感空缺,龚澎不仅是他的妻子,也是外交战线上并肩作战的伙伴。 她的离世让乔冠华陷入孤独,家中只剩他一人,儿女乔松都和乔宗淮各自忙于生活,陪伴父亲的时间寥寥无几,就在这时,章含之走进了他的世界。 她是外交部一位出色的干部,温柔知性,与乔冠华在工作中结识,两人因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逐渐靠近,感情在频繁的接触中萌芽。 章含之比乔冠华小22岁,又是他的下属,这段关系一经公开便引发争议,然而对乔冠华而言,章含之如同一道光,照亮了他沉寂已久的生活。 儿女们却无法接受父亲的选择,母亲去世不到三年,父亲便要迎娶一个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女人,这让他们感到愤怒和背叛,女儿乔松都尤其激烈,她无法释怀母亲的离世,更无法接受章含之取代母亲的位置。 她曾质问父亲,为什么这么快就忘记母亲,将一个陌生女人带进家门,儿子乔宗淮同样感到失落,父亲的决定让他觉得自己在这个家不再有立足之地。 儿女的反对声此起彼伏,但乔冠华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有权追求幸福,甚至认为儿女应该理解他的选择,面对家庭的对峙,乔冠华的态度愈发强硬。 他不仅执意迎娶章含之,还做出了一个让儿女彻底寒心的决定,他将儿女逐出家门,换了家里的锁,把家庭的控制权交给了章含之。 从此,乔松都和乔宗淮在这个曾经温暖的家中成了“外人”,乔松都回家时发现钥匙无法开门,被告知需经“女主人”同意才能配新钥匙,她悲愤交加,从此与父亲断绝往来。 乔宗淮则带着妻子搬到简陋的住所,默默承受父亲的决绝,这一举动让亲情纽带彻底崩塌,儿女选择疏远这个家,甚至逢年过节也不再归来。 婚后的乔冠华与章含之过起了自己的生活,两人志趣相投,在外交事业上相互支持,生活中也不乏温馨,章含之的陪伴让乔冠华重新感受到幸福,他们携手度过了许多艰难时刻。 然而儿女的缺席始终是个隐痛,逢年过节,家中冷清,乔冠华偶尔会想起儿女小时候围绕在身边的场景,心中泛起一丝愧疚。 但他并未迈出和解的步伐,或许是碍于面子,或许是认为时间能淡化一切,他选择沉浸在与章含之的婚姻中,将对儿女的思念压在心底。 岁月流逝,乔冠华的身体逐渐衰弱,1983年,他因病住进医院,躺在病床上,回忆如潮水般涌来,他想起与龚澎共同奋斗的日子,想起儿女小时候的欢声笑语,再看看空荡荡的病房,除了章含之,竟没有一个孩子来看望他。 悔恨在心头翻涌,他终于意识到,当年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儿女的感受,强硬地将章含之带进家门,甚至将儿女赶出家门,是多么错误的决定。 他亲手毁掉了家庭的温暖,让儿女与他形同陌路,病痛中,他无数次在心里祈求儿女的原谅,却深知一切都太迟了。 临终前,乔冠华用尽最后的力气对章含之说,希望她能找到儿女,替他道歉,告诉他们“爸爸错了”,然而命运没有给他弥补的机会。 1983年9月22日,乔冠华带着遗憾去世,享年70岁,章含之悲痛万分,陪伴他走完最后一程,并在他去世后继续在外交战线上工作,传承他的理想,她未再嫁,或许也是对这段婚姻的坚守。 乔冠华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为中国外交事业奉献了一生,他在国际舞台上运筹帷幄,却在家庭中留下了无法弥补的裂痕,他追求爱情的勇气令人感慨,但一意孤行的代价却是儿女的永别和内心的终身悔恨。 他的故事让人深思:在感情的抉择中,个人幸福与家庭责任究竟该如何平衡?乔冠华用一生给出了答案,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央视网——《章含之与乔冠华的特殊之恋 源自毛主席的批评》
1973年,60岁的乔冠华刚丧妻不久,就执意要迎娶38岁的章含之,儿女们强烈反对
粉头发的咔咔
2025-04-02 11:28:22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