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汪伪上将叶蓬去仰光战俘营,劝降孙立人的副手齐学启,齐学启大骂说:“认贼作父,不知人间羞耻事,夫复何言!”
1900年,齐学启来到了人世间,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齐璜早年赴日本东京留学,是同盟会的会员,还是一位有名的教育家。
受西方新思潮的熏陷,齐璜希望儿子能接受新式教育,于是在齐学启三岁那年,就送他入读了长沙城内美国圣公会办的学校。
在那里,小小年纪的齐学启就开始接触西文、西法,并且学习一口流利的英语,待到升入高小后,他已是一名彻底的"夷童",这一文化背景,注定了他日后追求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齐家出身不俗,本可供给齐学启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他自幼就怀着反抗暴政、振兴中华的壮志。
1912年,满地可青云袭去的齐学启进入北京清华学校就读,那时的清华园,正是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齐学启受到了不少新思想的熏陷,他和同窗好友孙立人自此便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共同怀抱报效国家的夙愿。
毕业后,孙立人赴美进修,齐学启则被派往美国诺维奇军校肄业,起初他的目标是学习电气工程,但到了那里,看到西人对华人的种种歧视,又想起祖国正被列强蹂躏的处境,终于下定决心改攻骑兵科,立志终身从戎,只为报效祖国。
1928年,齐学启学成归国,先后在陈嘉佑部和宪兵部任骑兵师团长,后调任宪兵六团团长。
当时的北伐战争刚告一段落,国民政府正试图巩固统治,齐学启虽身在体制内,但一腔爱国热忱却从未被熄灭。
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天津、上海等地的学生们纷纷赴京请愿,要求国民政府实行全面抗战,国民政府却命令武装人员在重要路口阻拦队伍。但齐学启告诉手下:“学生请愿是要政府抗日,是正义行动,我们切不可动手殴打学生”
1937年七七事变引发了全面抗战,宋子文组建了奇特的民间武装——"缉私总队",专门对抗日伪买办走私活动,孙立人出任总队长。
齐学启闻讯立即辞去浙大教职,投身革命,担任总队参谋长,从此,两个心心相印的好友再次携手并肩,同上同衡,慷慨陇万里。
1942年,新38师远征缅甸,参加滇缅作战。在仁安羌保卫战中,齐学启麾下两个团奋勇杀敌,解救了7000名重重包围的英军。誓师大会上,齐学启高呼“男儿生兮不志名,死当葬蛮夷域中”的名句,全场将士无不为之震撼。
可是战事惨烈,远征军节节败退。在向印度撤退的途中,奉命断后的齐学启不幸被敌人包围,为了照应被困的伤员,这位身患心脏病的军人硬是步行数百里,以至于行军绝粮,伤口溃烂,最终,齐学启和伤兵们被迫在江边举起白旗,险些壮烈殉国。
此前,汪伪政权在南京就已经听闻了齐学启被俘的消息。作为投靠日本的汉奸,他们自然希望能说服这位出身名门、才华横溢的军人投诚,为所谓的"维新政权"效命。
于是,汪精卫派遣了自己的亲信、陆军部长叶蓬前往劝说。叶蓬此前与齐学启有几面之缘,他原以为或许能借着往日的交情,动摇这个老朋友的决心。
但齐学启拒不屈服,多次痛斥来"劝降"的叶蓬伪装“认贼作父,不知人间羞耻事!”
齐学启的痛斥,令叶蓬等人无地自容,他们只能黯然退去,虽然遭到日军的种种虐待,但齐学启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在仰光战俘营里,齐学启以生命的最后光芒,坚持向中外战俘们讲述中国历朝忠勇人物的故事,鼓吹"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论调,并以自己赚的薪资分给那些丧失人性的败类,试图唤醒他们的良知。
直到1945年3月,一名叛徒竟然当众行凶,狠捅齐学启数刀,英国军医企图施救竟也被阻挠,最终导致这位民族英雄含冤殉难。
就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含冤离世,年仅46岁。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生命的极大诱惑,他纹丝不动,始终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忠心,用血淋淋的事实诠释了中华儿女宝贵的民族品格。
直到最后一刻,齐学启都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革命气概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追求。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华夏儿女的心间,成为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