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穿插迂回战术那么厉害,为啥这招在俄乌战场上,俄军就是玩不转呢?原因很简单,就是难,难到哪怕是军事强国开了天眼都模仿不出来来,营级的包抄迂回并不难,但我军用的是战役级穿插迂回战术,这是在脱离后勤,没有总部指挥的情况进行的,当初教员的四渡赤水,就是战役级的迂回穿插,而那次战役,就连美国的西点军校都没能完美模拟出来。 从战术原理看,战役级穿插迂回的核心在于"脱离后勤、脱离指挥"的自主作战能力。 当年四渡赤水时,红军在缺乏现代通讯手段的情况下,通过基层指挥员的主动性与敌情判断能力,实现了机动中的战役协同。 这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指挥模式,需要建立在高度信任的指挥体系与高素质基层军官队伍基础上。 反观俄军,其指挥体系仍带有浓厚的苏联色彩,各级指挥员习惯层层上报决策,战场应变能力不足。 2022年基辅战役期间,俄军机械化部队因缺乏油料补给被困公路,正是后勤体系与机动脱节的典型表现。 从战场环境看,乌克兰平原虽具备实施大范围机动的地理条件,但现代战争的侦察手段已今非昔比。 乌军依托北约提供的星链系统与无人机网络,基本实现了战场透明化,俄军装甲集群一旦脱离己方防空圈,立即会遭到精确火力打击。 2023年赫尔松大撤退前,俄军南线集群试图通过第聂伯河左岸实施迂回,结果被乌军无人机全程监控,导致渡河行动失败。这种"开天眼"的战场态势,使传统的隐蔽机动战术难以奏效。 从作战理念看,俄军仍延续着"大纵深战役理论"的思维惯性。该理论强调通过多梯队连续突击突破防线,但在现代战争中,单纯依靠兵力优势已难以达成战役突然性。 对比之下,中国军队的穿插迂回更注重"体系破击",通过精确打击瘫痪敌方指挥节点,为机动创造条件。 俄军在哈尔科夫、伊久姆等地的失败,正是因为过于依赖正面推进,未能有效切断乌军后勤补给线与通讯网络。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军队建设的结构性矛盾。俄军虽拥有先进的T-90M坦克与苏-35战机,但信息化作战能力严重滞后。 2024年俄乌双方在扎波罗热的电子战对抗中,俄军电子干扰设备竟无法压制乌军民用频段通讯,导致作战指令多次泄露。 这种"硬件先进、软件落后"的状况,使俄军难以构建起支撑战役级迂回所需的信息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战争的后勤保障已从"物资储备"转向"即时补给"。俄军在克里米亚部署的后勤基地,其物资吞吐量仅能满足常规作战需求,根本无法支撑大规模机动作战。 2025年春季攻势中,俄军装甲部队因缺乏精确制导弹药,被迫使用老式非制导炸弹进行地毯式轰炸,这种低效的火力投射方式,进一步暴露了其后勤体系的脆弱性。 综上所述,俄军在俄乌战场的困境,本质上是军事转型滞后的必然结果。当对手已经实现战场数字化时,单纯依靠传统战术与兵力优势,注定难以复制历史上的辉煌。 未来俄军若想突破战场僵局,必须在指挥体系改革、信息化建设、后勤现代化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否则所谓的"大迂回"战略,终将沦为纸上谈兵。
我军穿插迂回战术那么厉害,为啥这招在俄乌战场上,俄军就是玩不转呢?原因很简单,就
情感励志故事
2025-04-02 17:20:28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