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朱元璋来到一块墓地,他命人将墓主人的墓挖开,然后看到了两个口对口的莲花缸。

品古观今呀 2025-04-03 09:44:35

有一天朱元璋来到一块墓地,他命人将墓主人的墓挖开,然后看到了两个口对口的莲花缸。然而,就在手下继续将两个莲花缸打开时,他惊奇的发现,里面竟然坐着一个长指甲,长头发的人,朱元璋被吓住了。 古人有“视死如生”的传统观念,极为在意死后荣辱,因而对于自己的墓地那是最高级别的重视。 特别是那些帝王,更是要寻找龙脉所在地下葬,以便于后代子孙福祚绵长。 因而他们的陵墓从选址到建设,那是一丝一毫都疏忽不得的。 朱元璋自从打下并稳固住大明江山后,开始着手安排自己的陵墓建设事宜。 他派出一干寻龙探穴的高手,寻找最佳的风水宝地,以便开建可以保佑老朱家千百年福运的祖陵。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查,反复比对,这些寻龙高手在紫金山南麓选中了一处叫独龙阜的地方。 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处极佳的风水宝地,左面有三道河流,右方有一条长道,前面还有一方水塘,后方是整个石头丘陵。 正应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格局,而且那三道河流恰好符合“冠带水”的说法,简直是极品墓穴。 于是他们立马回来向朱元璋汇报,朱元璋一听十分高兴,立即下达指令:“马上组建陵寝工程建设委员会,开始工程筹备建造事宜。” 庞大的国家机器开始运转,上万的民工进入驻地,开始进行建设。他们挖山碎石,修建石梯,工程建设得红红火火。 突然有一天,下面人来汇报:“皇上,在皇陵建设前方,发现一处墓葬,如何处置,请皇上示下。” 在陵寝建设的地方发现了别人的墓穴,这可不是小事,朱元璋立即前往查看,毕竟紫金山就在南京城外,离得太近了。 到了建设工地后,朱元璋发现这是一座极为完整的墓穴,前面还有一座墓碑,仔细一看,原来墓主人名叫宝志。 但是无论是谁,都不能阻止朱元璋建造陵寝的决心,他下令:“把墓室挖开,将骸骨迁葬。” 施工人员接到圣旨,立即开动马力大干起来,很快他们就挖开了墓室,然而里面的景象将他们惊住了。 只见墓里面并没有传统意义的棺木,只是埋了两个莲花缸,并且这两个缸是口对口摞在一起的。 当他们将上面的莲花缸挪开后,看到在下面那口缸里坐着一个栩栩如生的男人。 他不但面目清晰,而且一点也没有腐朽的感觉,只是手指非常奇特,仿佛鸟爪一样。 看到施工人员都被吓得不敢动弹,朱元璋一声冷喝:“愣着干什么,还不将尸体挪出来!” 几个工人赶紧围在莲花缸周围,用力想将这口缸连同尸体一起抬走。 可是无论多少人上去,甚至还用了很多其他的办法,那个缸连同尸体却纹丝不动。 无可奈何的朱元璋只得让人仔细查证一下缸中人的来历,并且邀请道门和佛门大士前来作法超度。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缸中人大有来历。 此人姓朱,东晋时出生,他出现的地点非同寻常,是在树上的苍鹰巢穴里,而且小时的脸面光洁如同镜面,手和脚都呈鸟爪状,极为奇特。 他7岁出家为僧,佛家名字叫宝志,佛法精湛,一生屡显奇迹,最终以97岁高龄谢世。 他在世时,总是带着一个标志性的佛家装备-------禅杖,并且禅杖上面始终挂着剪刀、尺子、镜子三件器物。 一直到他去世,人们才搞明白三件器物的寓意,正是齐、梁、陈三个朝代的隐喻。 剪刀能将东西剪切得整整齐齐,预言齐朝;尺子则是用于丈量东西的数量,预言梁朝;镜子的宗旨是去除俗世的尘埃,预言陈朝。 当时的梁武帝崇佛,见不得地狱众生的苦相,求教于宝志禅师,宝志告诉他:“钟声可使众生暂免痛苦。” 于是,梁武帝下令全国寺院都要定时敲钟,逐渐演变成寺院撞钟的习俗。 宝志死后,整个身体不臭不硬,香软似活人,梁武帝将他礼葬在独龙阜。 了解这些情况后,朱元璋知道这是个有着极大慧根的大人物,绝不可等闲视之。 他立即召集佛界高僧前来做法事,他本人还亲自到宝志遗兑所在的莲花缸前礼敬,这才请动宝志禅师的灵骨,改葬在紫钟山东南麓。 朱元璋下令在那里兴建起一座佛寺,亲赐“灵谷禅寺”之名,并敕封为“天下第一禅林”,成为明朝的三大佛教圣地之一。 这也就是屡显奇迹的宝志墓地,换成普通人,朱元璋早就是一迁了之。 因为天大地大,在明朝,他朱元璋最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才有了后世明孝陵的传世。

0 阅读:77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