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金高达800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

尔说娱乐 2025-04-03 11:03:17

奖金高达800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区”的美国航母。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提出了一种想法。   在武器装备的制造过程中,要用到不少金属物。   如果能够发明一种东西,能够提前探测到金属,就能轻而易举实现对敌方武器的拦截。   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雷达应运而生。   当这种技术被运用到战场上之后,各个国家都看到了它的威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掌握这种技术,我国的处境也开始变得更加艰难。   尤其是美国将雷达技术和航母相结合之后,更是对别国安全产生巨大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要跟上时代,打破雷达的限制。   但是,当时我国的技术有限,根本不具备研究雷达的能力。   就在这时,刘永坦站了出来。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   他外祖父家中五代都是老师,母亲在小学任教,父亲也是浙江高等学校的优秀毕业生。   然而,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刘永坦不得不和家里人开始四处躲避战乱。   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刘永坦对国难有着很深刻的认知。   看着那呼啸而过的日本战机,刘永坦问父亲,为什么中国不开飞机打他们。   “因为我们的国家很落后,我们打不过人家……”   父亲眼中的无奈,刘永坦看在眼里,更记在心里。   他记住了父亲的话:“好好学习,才能改变落后的状况。”   这句话督促着他,一路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6年,刘永坦又被选进清华大学进修。   在这里,老师讲解的无线电知识让他受益匪浅。   回到哈工大之后,刘勇眼参与组建了无线电工程系,并参与了多项技术攻关。   六十年代,因为哈工大缺少老师,刘永坦主动请缨,被调到了雷达专业。   这时候的他已经明确知道,雷达对中国的重要性。   在他的奔走下,我国成立了“研制机载单脉冲雷达”项目,并由刘永坦负责。   自此,刘永坦开启了自己的雷达之路。   可是,中国落后的技术却给他泼了一盆凉水。   一直到1978年,刘永坦的研究之路迎来了“春天”。   当时,国家派出了一批学者到国外进行学习, 刘永坦选择了英国一所最早研究雷达的学校。 到了国外,他再一次认识到了中外之间的差距,   为了接触到雷达技术的核心部分,刘永坦夙兴夜寐,用成绩扭转了导师对他的歧视,并成功参与到了雷达站的工作中。   在一次实验中,刘永坦发现,目前的雷达信号都是直线,但是地球是一个球体。   这就导致雷达在探测低空时存在盲区。   意识到这一点的刘永坦非常兴奋,或许中国能在雷达技术上有新突破。   1981年,进修结束,刘永坦拒接了英国挽留,毅然决然回到国内,开始对“新体制雷达”的研究。   在他看来,新体制雷达就像是“火眼金睛”,可以扩大我国海域的可监控预警范围。   但是,放眼全球,还没有国家研究过这种技术。   刘永坦坚持认为, 如果等其他国家研究出来再行动,那我们就又晚了一步。   就这样,他一个个找人谈,终于组建了一个团队,并使这个项目成功立项。   研究的过程非常辛苦。   没有电脑,他就足足手写了七百多张报告稿纸。   没有技术可以借鉴,那他们就自己设计。   终于在1990年,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刘永坦团队完成设备调试。   中国从此之后拥有了真正的海上监控能力。   他前进的脚步并没有停下。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扎根到条件更艰苦的地区,研究出了一个又一个技术更先进的雷达系统。   在雷达事业上,刘永坦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中国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像他这样的人。 主要信源:(中国科学院——刘永坦:勇闯中国雷达“无人区”)

0 阅读:0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