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诸葛亮命丧五丈原,尸骨未寒之际,长史杨仪诬告大将魏延谋反。 魏延怒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4-03 15:21:37

公元234年,诸葛亮命丧五丈原,尸骨未寒之际,长史杨仪诬告大将魏延谋反。 魏延怒喊:“吾受先帝大恩,立志报效汉室,竟被小人诬陷!” 话音刚落,马岱在背后举刀砍下,魏延死不瞑目。 魏延是蜀国后期中最受刘备重用的名将,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一路升到了镇北将军。 但是这个名将却没能善始善终,事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归根结底,还是诸葛亮犯的两个用人之错中的一个。 都说诸葛亮虽然是智多星,却在生前误用了马谡,才导致北伐时的街亭惨败; 而死后用杨仪,也造成了杨、魏的对抗,最终导致魏延被杀。 公元234年的秋天,诸葛亮在连年的北伐下耗尽了心脉血,已经到了濒死的时候。 他秘密找来长史杨仪、司马费祎和护军姜维,嘱咐他们:“我死之后,立刻停止北伐,杨仪你领着大军撤退,让魏延在战场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就不用管他了,你们带着大军自己回汉中。” 最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死后,杨仪的做法却巧施心机,歪曲了丞相的本意。 诸葛亮临终前的嘱托其实是让杨仪告诉魏延,他们将带着大军回汉中,魏延自己的军队还是跟着他。 如果魏延觉得自己可以凭借手下的军队对抗敌军,那大可以继续对战,只是朝廷不会给他援兵了。 但如果魏延觉得自己的军队无力抵抗敌军,那就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一边断后,一边撤回汉中即可。 对于诸葛亮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大军带回汉中,但他深知以魏延的性格,一定会留下来继续打仗,因此让他试试未尝不可。 然而杨仪去传达诸葛亮的临终嘱托时,让人试探了魏延的想法,这让魏延误会了自己有能主宰大军的权力。 而魏延果然是主战的,他说:“诸葛丞相虽然已经身死,但是我们怎么能因为一个人就放弃复兴汉室的大业,自然要继续北伐!” 在他准备作战时,却得知杨仪已经领着大军开始撤退,一腔怒火攻上心头。 于是魏延带着自己的军队快马加鞭赶上了杨仪,怒骂他们软弱无能,不想让杨仪在此时撤退,功亏一篑。 没想到杨仪给魏延扣上了一顶“造反”的帽子,怒斥他在诸葛亮尸骨未寒之时造反。 两人都不服气对方的战略,把奏折递到了刘禅面前。 可惜魏延平日里就和朝臣们不交好,到了这个时候,竟然没有一个人支持他,所有人都认为杨仪才是对的。 杨仪趁此机会瓦解了魏延手下部队的军心,魏延只得带着儿子和几个亲信匆匆逃走,最后被马岱斩杀。 魏延死后,还被杨仪以叛乱的理由夷灭三族。 对于蜀汉而言,失去魏延这名大将是十分可惜的。 先不说魏延先前的赫赫战功,此时的蜀汉在关羽、张飞等人死后,就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没有了魏延这名大将,蜀汉的战斗力直线下降,到了姜维北伐时,甚至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嘲讽。 诸葛亮的安排也是想留下这两位能臣,蜀汉到了后期,能用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 连年不断的战争耗空了国力,此时任何一位朝臣的缺失都是一场内耗,一场巨大的打击。 但是他还是低估了人性之恶,孙权曾经写信给诸葛亮,劝他说,杨仪和魏延都是小人,不值得重用。 但是诸葛亮置若罔闻,因为在他的威信下,杨、魏还是能维持平衡的。 诸葛亮一死,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纱就被撕破了,两人的政治倾轧带来了不可逆的伤亡。 而杨、魏的争斗大家也都看在眼里,因此,魏延是“造反”还是“被造反”,杨仪是“平叛有功”还是“平叛无功”,刘禅和继任的丞相蒋琬都有自己的考量。 当时,杨仪说魏延截停他们的时候,烧毁了栈道,我们站在现代人的视角,用历史唯物史观回望这件事,会觉得其中有些蹊跷。 魏延一定是想杀掉杨仪的,但是他不一定是想造反,也许只是想南下回汉中。 至于栈道被烧这件事是不是杨仪偷偷做出来后栽赃嫁祸给魏延,我们不得而知,却可以猜到一二。 因此,在这样的怀疑下,杨仪带着大军回到汉中后,作为“平叛”的功臣,却没有收到很高的奖赏,只是被封了一个虚职,“中军师”。 杨仪本人对此也是心有不满,口吐狂言,最后也没有落得好下场。

0 阅读:35
看历史浮沉吖

看历史浮沉吖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