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抒怀: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人们知道的就是上坟祭祖,怀念逝者,但关于清明节的起源,能够完整明白说出来的似乎不多。 说起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这个节日不仅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对于清明节的来历说法目前尚未统一,大致脉络可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曰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在春天,人们会举行春祭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这种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并融合了其他节日的习俗,最终形成了清明节; 一曰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介子推。介子推在晋公子重耳落难之时,曾割股奉君,但在晋文公重耳复国后,他却功成身退,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然而介子推坚决不出,最终抱树而死。晋文公深感悔恨,遂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这样,清明节的日期得以固定。 清明节的文化意义: 清明节不仅是祭祀缅怀祖先的日子,也是踏青郊游、享受自然的好时机。这个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承载了人们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综上所述,清明节的起源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春祭礼俗以及后来的寒食节有关,是一个融合了自然节气和人文情感的传统节日。以上为清明节的起源。今年的清明节又有与之往年不同的地方。人们有一种传统说法:“早清明,晚十一”,意思就是清明节上坟祭祖要赶在清明节前。明天就是清明节了,能回家的都已经驱车赶回老家祭祖去了!回不去的只能采取另外的一种方式进行,那就是路祭。刚刚晚饭后走出家门,到十字路口进行对先父及先祖的祭拜。看到一些约定俗成的路祭路口上路祭的人和往年一样,依然不少,但又多出来了穿制服的城管人员,在劝离一些路边售卖烧纸之类祭品的小贩。更有一些环卫人员,大黑天的不下班拿着高压水枪在呲十字路口的路面,其用意路人皆知。感觉有点不协调。 清明祭祖是华夏子孙的传统,包含着祁天念人的传统文化和美德。这一天,人们把扫祭先祖做为清明节的最重要仪式:在家的或能回家的就会到亲人的坟茔上一番祭拜,心里想着的是先人,而真正求得的是自我内心的一种慰藉和平衡。回不了家的,只能采取路祭,找一交通十字路口,然后买上一些冥币、烧纸,用粉笔在地上划上一个留缺口的圆圈,缺口朝向家乡的方向,在首烧烧纸上用手指空划写上已逝亲人的名讳,然后点燃,在心里默念亲人,并念叨一番…… 有消费就有市场,一些小贩看准了商机,每一年的清明节的几天前,就备足了货源——烧纸、冥币、纸叠的元宝和其它与时俱进的扫祭用品,早早的抢占各个十字路口要地,开始兜售祭品,而且为了方便路祭者,会不约而同的备上地上画圈用的粉笔和供烧祭时挑动烧纸的棍棍(大多是找来的旧雨伞的主干),让路祭者免费使用,你买了他的祭品,他就会很殷勤的主动将这些免费服务一声不响的提供给你!而路祭的人也是绝对的自觉,总会在用过这些东西后又默默的拿还给路边卖祭品的小贩,以方便下一个前来路祭的人使用。这时路边的人都很缄默,一切似乎都是在沉闷的氛围包裹下完成。路祭者虔诚的烧完纸后,慢慢的看着祭品化为灰烬,然后慢慢站起来,不舍的再望一眼尚有余热烧纸灰烬,长长的出一口气,似乎完成了一项庄严仪式。内心像是完成了一项心理上的必做功课之后的解脱与释然。 路祭者有蹒跚的老人,有各个年龄段的人,大抵都是无法到祖坟上去的人,处于无奈采取这样的方法寄托自己对已逝亲人的哀思。应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予以支持,而不是采取吾知之,吾不言的逆仵人伦的做法。先父辞世已经十多年了,在上坟祭祀这方面我自感不孝,自父亲去世后,因多种因素,每年清明节能够亲自回家到父亲烧纸的次数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这一点,做为儿子的我从内心深处深深自责,深感不孝。但又迫于无奈,但对于父亲的思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淡忘,逾是到了人生的下半场,逾是对父亲更加怀念,每每与梦境中哭醒。有时候我就在自责中寻求自慰: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父亲能够原谅我的这点儿不孝!如果先父地下有知,他会为儿子的身不由己而释怀的!刚刚,我在一十字路口买了烧纸及冥币对先父进行了路祭,烧纸燃起,跳动的火苗中似乎浮现出了父亲的容颜,他依然是那么的慈祥,他似乎在对我说:“儿子,父亲理解你!你不是不孝,而是身不由己!好好的生活,把家过好比什么都强……”我的脸被火苗烤的有点发烧,两眼渐渐的朦胧起来……
清明节抒怀: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人们知道的就是上坟祭祖,怀念逝者,但关于清明
老岳拍故事会
2025-04-03 21:44: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