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5岁的韦容松偷偷跑到部队去当兵,部队拒绝收他。不料,他甩出一句话,

星辰点点照亮路 2025-04-04 18:55:16

1937年,15岁的韦容松偷偷跑到部队去当兵,部队拒绝收他。不料,他甩出一句话,长官赶紧说:“留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军队迅速推进,国土大片沦陷,全国上下风声鹤唳。 在南宁,一名15岁的少年悄悄背起行囊,跑了百余公里来到了征兵点。 他的名字是韦容松,一个家境普通的广西少年。 站在征兵点前的韦容松,个子不高,脸上还有稚气。 负责征兵的长官上下打量了他一眼,皱起眉头:“多大了?” 少年挺直了胸膛,略带心虚地回答:“17岁!”长官哼笑一声:“你这样也能打仗?回家读书去吧!” “不,我要杀鬼子!”韦容松抬头大喊,声音清脆,却透着一股倔劲。 他一口气说完:“长官,我识字,我会写会算,还能跑能跳,军队里我肯定有用!” 长官听了,心中一动。 识字的人在当时的部队里并不多,而战场上的信息传递和物资管理非常需要这样的人才。 于是,他破例同意留下这个执着的少年。 那个年代,家国危亡之际,像韦容松一样的小英雄还有很多。 淞沪会战中,年仅37岁的秦霖率部浴血奋战,在敌军猛烈攻势下牺牲,为掩护后方撤离赢得了时间。 朱立文,则在敌后战场带领新四军开展游击战,用小规模的战斗牵制日军的主力部队。 而在防守滕县的激烈战斗中,川军将领王铭章抱定必死之志,率部顽强阻击,为徐州会战争取了宝贵时间。 他的“城在则存,城破则亡”信念,至今仍让人热血沸腾。 这些人有的年少,有的年壮,但他们都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保家卫国”。 进入部队后,韦容松起初只是被安排做勤务兵,负责传递命令、搬运物资等后勤工作。 尽管如此,他从不抱怨,反而每天抢着干活,跑前跑后,不让别人小看自己。 一次,部队急需将一批弹药送往前线,可敌军的炮火不断轰击,没人敢冒险。 这时,韦容松主动站了出来,背起一箱弹药,低着头冲向战火中。 几个来回后,他累得瘫坐在地,但嘴里却喊着:“还有弹药没送完吗?” 从那以后,部队里的人对这个少年刮目相看。 长官也开始让他参与一些小规模的战斗,逐渐将他从勤务兵提拔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1937年秋天,韦容松所在的广西桂军被派往淞沪战场。 敌人的坦克、大炮、飞机轮番上阵,中国军队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韦容松的部队奉命坚守一座桥梁,阻止日军向内地推进。 战斗中,他亲眼看见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但他没有退缩,反而越战越勇。 一次日军的冲锋中,他用手榴弹击退了敌人的先锋队,为阵地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问他:“你怕不怕?”他憨憨一笑:“怕啊,可不做点什么,对不起那些死去的人。” 少年英勇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部队。 人们开始称他为“娃娃兵中的英雄”。 韦容松并不是孤例。 刘阳生带领敢死队在敌人的机枪火力下冲锋,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他们都明白,守住阵地,保住国家,远比个人的生死更重要。 他们在战场上同生死、共患难,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抵御侵略者的钢铁长城。 1938年,韦容松随部队参加武汉会战。 这场战役关乎整个华中地区的存亡,战斗异常惨烈。 在大洋庙山口的一次战斗中,韦容松和他的战友们坚守阵地,面对敌人的数次冲锋毫不后退。 为了掩护战友撤退,他带着一小队士兵断后,与敌人展开近距离交火。 当敌人的炮弹炸开他的掩体时,他的身体被炸飞,但仍咬紧牙关扣动扳机。 他知道,阵地后方还有更多的同胞需要保护。 那一刻,他无所畏惧,也无怨无悔。 韦容松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6岁。 战后,部队将韦容松的名字刻在了一块石碑上,和其他牺牲的战士们一起。 他的故事随着时间流逝,但从未被遗忘。 “少年英雄”,是战友们对他的评价。 但他更希望的,是每个人都能铭记那些为国家而战的人。 他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却在那段岁月里,掀起了波澜。 在那个年代,像韦容松、秦霖、谢晋元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 他们用鲜血换来了山河无恙,也让我们铭记:和平的背后,是无数英灵用生命筑成的城墙。 他们的精神,永远不会被历史掩盖,而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前行。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星辰点点照亮路

星辰点点照亮路

星辰点点照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