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的遗产,折合现在约100多亿元。

爱吃凉历史 2025-04-05 23:49:23

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的遗产,折合现在约100多亿元。一辈子不工作也花不完。谁知,1958年,他的四儿子盛恩颐,竟饿死在自家门口。 盛宣怀,1844年出生在江苏常州,家里算得上书香门第,小时候脑子就特别灵光,读书也有一套。1870年,他投到李鸿章手下干活,从此开启了官商双修的开挂人生。凭着过人的眼光和手腕,他搞出了中国第一家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还弄了个中国通商银行,教育上也没落下,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都有他的份儿。在晚清那会儿,他靠着洋务运动混得风生水起,政商两界谁不给几分面子?赚钱之余,他还挺热心公益,捐钱救灾啥的没少干,算得上有点良心的富豪。 1916年,盛宣怀去世,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的家底,这在当时就是天文数字。为了让家族长久发达,他学了日本三井家族的招儿,定了个“动利不动本”的规矩,也就是说,只花利息,本金坚决不动。他把遗产分成两块,一半扔进家族公产“愚斋义庄”,给后代留个保障;另一半让五个房头平分,每房每月能拿4000两白银,搁普通人家几辈子都花不完。为了管好这笔钱,他还找了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盯着。盛宣怀心想,有这套路,盛家怎么也能撑个几代吧。 可现实啪啪打脸,盛宣怀想得挺美,子孙们却不争气。尤其是四儿子盛恩颐,年轻时就跟钱过不去,整天花天酒地。他爱摆阔,宴会一场接一场,山珍海味随便上,朋友圈子里谁不夸他豪爽?他还迷上了收藏古玩和洋钟表,花钱跟流水似的,就图个面子。每逢周末,他开着新车带一帮人出去打猎,回来满载而归,脸上全是得意。可管家业?他懒得看账本,觉得钱多得花不完,压根不用操心。 其他兄弟姐妹也好不到哪去,个个都沾上了奢靡的毛病。长子盛毓常还算有点想法,在上海闸北搞了360栋石库门房子,想靠收租保住家底。可其他房头压根没这心思,每月领的钱不是吃喝玩乐就是买衣服首饰,账上的数字一天天少,家里金银器皿倒是越堆越多。盛家这帮人,完全没把老爹的规划当回事儿。 到了20世纪上半叶,日子不好过了。战乱、经济崩盘接连砸下来,盛家的产业扛不住。上海的房子在战火里废了大半,租金收不上来;通货膨胀让银子越来越不值钱,库房里原来堆满银锭,现在就剩几只破木箱。盛恩颐他们还是老样子,花钱没个够,家底儿眼看着就漏光了。等到家产彻底破产,盛家彻底没了翻身的指望。 1950年代,盛氏家族早没了往日的风光,家产被掏空,连个落脚地儿都快没了。盛恩颐混得最惨,住过的洋楼被政府收走,产业也全没了。他跑去找亲戚帮忙,可当年围着他转的人早跑光了,连门都不让进。他身子骨也垮了,年轻时胡吃海喝攒下一堆病,可兜里没钱治。走在上海街头,他衣裳破得像叫花子,路人看他一眼都觉得稀奇,可谁也不知道这老头儿曾经是盛家的少爷。 1958年冬天,盛恩颐彻底完了。那年头天冷得要命,他穿着破棉袄,瘦得跟竹竿似的,晃到自家老宅门口。那房子早不是他的了,新主人住着,他连门都敲不开。饿得实在扛不住,他瘫在门口,眼神空洞地看着街对面卖吃的摊子,最后在冷风里咽了气,就这么倒在自家门口。堂堂盛家四少爷,落了个饿死的下场,真是让人感慨。 盛恩颐的结局不是特例,家族其他人也好不到哪去。有的在战乱里丢了命,有的花光家底儿穷死,还有的干脆销声匿迹。盛宣怀费尽心思搞的遗产规划,到头来没挡住子孙的败家和时代的浪头。从1300多万两白银的富贵,到饿死街头的惨淡,盛家这起伏,真是让人看了直摇头。

0 阅读:238

猜你喜欢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