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色集|清乾隆仿官釉四方兽耳倭角瓶伊斯兰文化在华传播始于唐宋时期,兴于蒙元

东园雅集 2025-04-07 09:34:27

悦色集 | 清乾隆 仿官釉四方兽耳倭角瓶

伊斯兰文化在华传播始于唐宋时期,兴于蒙元,而真正全面深入的发展则出现在明清时期。明代早期,重启丝绸之路,自永乐起出于政治经济的双重目的,出身伊斯兰世家的宦官郑和,奉永乐、宣德皇帝之命,率领一众精英部下七下西洋。受此影响,明代瓷器尤其是具有伊斯兰风格的瓷器在器型、纹饰、产量以及出口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马文宽在《明代瓷器中伊斯兰因素的考察》一文中指出,明代仿制伊斯兰金属器、玻璃器、陶器等的瓷器至少有 19 种,其中大部分为永乐年间创烧,如天球瓶、扁壶、烛台等。四方倭角瓶则是宣德时期所创烧仿制的独特瓷器品类,其造型的灵感源自伊斯兰金属器。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珍藏着一件12世纪伊朗制造的青铜刻纹嵌银多面体瓶(馆藏编号:777—1889),极有可能是此类型瓶的造型蓝本。二者相比,仅颈部略有区别,无耳。

本品造型远比碗盘类圆器难做难烧。其制作工艺极其繁复,需分段制作,如颈部、高足等。铺首双耳用专制模具模制而成,铺首神情威猛,细节清晰,晾干之后以特制精细接头泥粘附在颈肩部。腹部主体亦为上下两部分别模制而成,再上下相接。此类折方瓶制作繁复,烧制极为不易,因整个器物有多处接胎,器型复杂,烧窑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变形成为废品,成品率较低,故制作数量极少,流传至今者珍若晨星,国内外各博物馆似仅见五件宣德制品发表,尺寸相近(高约13.8-14.6厘米),皆绘有相类牵牛花纹,其中三件署款。参考故宫博物院藏品,馆藏编号:新00083300,图见《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编号 83,由此可以见证宣德御窑陶工之卓绝工艺。

清代宫廷对于宣窑的推崇亦毫不逊色,康雍乾三帝皆有慕古之心,宣窑益为所重。此类折方瓶于雍正、乾隆时期亦有仿制。现分别存于大维德基金会以及伦敦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的《雍正古玩图》手卷卷六以及卷八(馆藏编号分为:PDF,X.01及E.59-1911),由宫廷画师各绘于雍正六年及七年,描绘清宫御藏古董珍玩,其中这种形制的折方双耳瓶最为独特,前后收入四件之多,每卷各绘方瓶两件并连木座,且四个木座形态各异,由此可见该品早已被雍正皇帝视为珍宝,格外重视。另外义大利传教士、宫廷画师郎世宁所作《瓶花图》一幅(馆藏编号:故画000804),图中亦绘有相同品种之青花折方瓶,盛以牡丹成双,寓意吉祥,图见于《新视界—郎世宁与清宫西洋风》,2007年,图版16。

博考海内外公私著录,可见雍乾御窑,此类折方瓶多摹宣德旧范而制,青花作品多见,单色釉者则寥若晨星,且以雍正朝所制居多。如拍品般落乾隆年款,施仿宋名窑釉的折方瓶可谓凤毛麟角。参考一件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藏品,未署款,器型与拍品相似,外壁施白釉,馆藏编号:F1956.32,载于《东洋陶瓷大观》卷9,图98(彼时书中定年为明15世纪,但现官方已改为清18世纪)。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仿官釉四方折角兽耳尊,落雍正六字篆书款,形制等与拍品亦相似,可对比参考,图见《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下册》,页50, 图14。还可参考一例,于中国嘉德2011年5月22日售出,拍品编号3556雍正款仿汝釉四方倭角双耳瓶,当时成交价为4,830,000人民币。

乾隆时期折方瓶参考上海博物院藏青花牵牛花纹四方倭角兽耳瓶,图载于《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清代雍正—宣统官窑瓷器》,页303,图5-33。

拍品当为乾隆时期摹仿宣窑器之典范佳作,以宣窑器型为骨,承典雅规制;以仿官窑釉色为神,纳古朴气韵,兼收并蓄历代名品之优长,将诸般精妙元素融会贯通,演绎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姿,精妙绝伦。

尺寸:高25cm

来源:中国嘉德香港2025春拍《紫宸窑韵——艺德堂藏明清瓷器》

0 阅读:1
东园雅集

东园雅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