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急集结:使命在晨光中苏醒 1984年4月的一个清晨,营区的号声格外急促。我

时光浅酌的墨色记 2025-04-07 10:20:14

一、紧急集结:使命在晨光中苏醒 1984年4月的一个清晨,营区的号声格外急促。我紧握钢枪站入队列时,连长的神情比往日多了几分凝重。作为入伍第二年的新兵,我第一次从他眼中读到了非同寻常的郑重:“同志们,我们即将执行代号‘331工程’的秘密任务。这是关乎国家科技进步与国防安全的重要使命,只许成功,不许有失。” 简短的动员后,我们登上了漆成军绿色的“闷罐车”。车厢铁门轰然关闭,外界的光线被彻底隔绝,唯有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在密闭空间里回荡。直至夜色深沉,卡车的颠簸将我们摇醒,车窗外飘来的湿润草木气息与扬起的尘土味交织,才让我隐隐意识到,目的地应是四川腹地的莽莽群山。 二、深山守线:银线串起的“生命纽带” 抵达临时驻地时,黎明的微光正漫过峰峦。连长指着山梁上绵延的木电杆:“你们守护的,是连接全国卫星观测站的通信光缆。这些‘银线’承载着卫星发射的关键数据,必须分秒必争、寸步不离。”他转身给每位战士发了一个胸牌,上面写着:331通信执勤,并向我们和等在一边的民兵下达任务:"一个战士带两个民兵,三人一组,每人负责三根电杆,任何异常都要第一时间上报。” 晨光中,碗口粗的木电杆如哨兵般矗立,间隔不过百米的距离,让每一根都在视线可及之处。那时的我尚不知“光缆”为何物,只记得连长反复叮嘱:“这不是普通电线,是全中国最‘金贵’的通信命脉。”而更让我称奇的,是堪称“原始”却精密的联络方式——腰间的铁皮小喇叭成了唯一通讯工具:短促三声代表警情,长音连响便是平安;每隔半公里的制高点,总有战士手持红黄信号旗严阵以待,在无线电静默的山区,这套“声音与旗语”的组合,编织成了一张隐秘而高效的通信网。 三、山野坚守:干粮与星光的昼夜 春日的山风裹挟着潮气,我们背着水壶与帆布包在电杆间往返巡视。帆布包里的压缩饼干坚硬如铁,咬下时咯得牙疼,却只能就着冷水解渴。正午骄阳似火,我背靠着粗糙的木杆,目光寸步不离随风轻晃的缆线,不敢有半分懈怠——连长说过,哪怕一只山雀撞在线上,也要立刻排查是否有破损。 暮色染透山峦时,干粮袋早已见底,水壶也仅余几滴水珠。晚七点,喇叭里突然传来连续长音,这是“原地待命”的信号。我与民兵老张并肩坐在草地上,听他低声说道:“听说卫星要从大凉山发射,这些线要是断了,北京的指挥部就成了‘瞎子’。”话音未落,远处传来汽车引擎的轰鸣,连长的身影从渐浓的暮色中跑来:“任务完成,即刻归队" 回程的卡车在夜色中疾驰,车灯掠过路边的电杆,投下斑驳的影子。 三日后,报纸上刊登了“东方红二号”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照片中的发射场距离我们守护的线路不过百十公里,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那些被我们视作“普通电线”的光缆,竟承载着让卫星“睁开眼睛”的核心数据。 记忆深处的年轮 如今漫步街头,望着林立的通信基站,总会想起深山里那三根斑驳的木电杆,想起铁皮喇叭在山风中的清越声响,想起压缩饼干混着冷水的粗粝口感。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曾是我与国家机密最贴近的距离。当我向儿孙说起“爷爷当年守过‘331工程’”时,他们眼中的好奇让我再度看见那个年轻的自己——在星光与晨露交织的山路上,用青春与忠诚守护着一段沉默却滚烫的历史。 1984年的那个春日,于我是平凡的坚守,于中国航天却是迈向太空的重要一步。当银线穿越群山,当卫星划破苍穹,我们这些曾在隐秘角落默默守望的人,早已将个人的故事,织进了国家崛起的壮丽年轮。那段与“331工程”交织的岁月,终将成为我生命中永不褪色的勋章。

0 阅读:55
时光浅酌的墨色记

时光浅酌的墨色记

时光浅酌的墨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