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62年的台湾,画面里,被称为“永远的清华校长”的梅贻琦躺在

泪写宿命 2025-04-07 13:52:16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62 年的台湾,画面里,被称为“永远的清华校长”的梅贻琦躺在病床上,身形瘦骨嶙峋,生命垂危。妻子韩咏华与子女守在一旁,时刻留意着他的状况,不愿留下遗憾。 73岁的梅贻琦去世后,人们在他遗物中发现一个磨破了皮的手提包,里面装着历年掌管的清华账目,每一笔都清晰明了。即便公文包破旧,他也不舍得更换,其廉洁奉公的品质,堪称教育界的一股清流 。 梅贻琦被称为“永远的清华校长”,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任职时间长:从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直到1948年12月离开清华园,后赴美管理清华的庚款基金,一生服务清华47年。 奠定清华校格: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强调师资对于大学的重要性,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奠定了清华的学术基础和声誉。 推行民主制度: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推行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充分发挥教授的作用,让学校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重视通才教育:梅贻琦认为大学阶段的直接培养目标应该是“通才”,不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的任务。大学应该着眼于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至少应该有知、情、志三个方面。 带领清华发展: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南开大学三校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以校务委员身份负实际责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培养出许多日后的世界级优秀科学家和人文学者。 廉洁奉公:梅贻琦一生廉洁奉公,他办公室始终存放着清华园详细账目,离世时却两袖清风。

0 阅读:18
泪写宿命

泪写宿命

泪写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