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军之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击毙一名美军的团长,但千万不要试图击毙一名中国军人的连长。因为美军指挥官一旦阵亡,剩下的士兵就会四散逃窜,而中国军队的指挥官如果牺牲,剩下的士兵会则会跟你拼命。 一句在越军中流传的话道出了战场上的真相:"你可以击毙一名美军的团长,但千万不要试图击毙一名中国军人的连长。"这背后,是两支军队截然不同的战斗精神。 1965年的德浪河谷,本应是美军展示强大实力的战场。11月14日那个看似平常的上午,美军第7骑兵团1营在哈尔·摩尔中校的指挥下,带着自信进入了德浪河谷。他们拥有16架UH-1直升机、12门105毫米榴弹炮,还有强大的空中支援。情报显示,河谷中只有北越军队一个营约400人,这本该是一场轻松的清剿行动。 然而,隐藏在茂密丛林中的北越军队远不止情报所示。北越"波莱梅战役"指挥部副司令兼参谋长阮友安上校早已部署好了320团、66团和33团,准备对美军实施伏击。 当上午11点左右,美军第7骑兵团1营2连乘直升机降落在"X光着陆区"时,战斗骤然爆发。首先着陆的2连2排执行警戒任务时,与北越步兵320团9营遭遇,双方立即交火。排长赫里斯中尉在混乱中被击毙,整个排遭受重创。同时,正在着陆的美军1营3连也遭到了北越步兵66团7营的猛烈攻击。 随后发生的事情却出人意料。当美军指挥官阵亡后,美军并未如越军预想的那样溃散。相反,他们依靠强大的通讯网络和空中火力迅速组织起反击。直升机编队采取互相掩护战术,分批让士兵着陆,并用机载重机枪形成火力封锁区。 面对北越步兵66团7营主力的进攻,美军1营4连机枪排凭借6挺M60通用机枪展开猛烈还击,短时间内就让阵前的北越军队死伤过百。美军随后动用8门81毫米迫击炮支援,将一场本应是北越军队突袭战的行动,变成了美军以火力优势压制的不对称战斗。 入夜后,北越军队持续出动连级规模夜袭美军营地,但美军通过交替防御,一夜激战减员仅90人,防线坚固;而越军死伤已超过500人,前期投入的两个步兵营几乎丧失战斗力。到15日上午,北越已集结了约3500人围攻美军这支"落单"部队,并动用了82毫米迫击炮、火箭筒等重火器,但美国凭借强大的空中火力支援,包括18架B-52轰炸机的持续轰炸,让整个德浪河谷化作一片火海。 这场持续三天两夜的战役,美军阵亡79人,负伤121人;而北越军队的死伤超过2000人。战后,北越军队高层却错误地认为,自己比"授业恩师"中国解放军还强,他们没有认识到美军的弱点与中国军队的韧性是完全不同的。 当越南老兵说出"不要击毙中国连长"这句警示时,背后蕴含的是对中国军队特殊战斗精神的深刻认识。这种认识源于血与火的战场考验,更是中越关系从友好到敌对的历史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美国便对中国周边国家展开了军事行动。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又将目光投向了越南,希望将其作为东南亚的军事据点。当时的越南刚刚摆脱殖民统治,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美军,只能节节败退。在这危急时刻,越南向中国发出了援助请求。 毛主席考虑到越南是中国邻国,如果美军占领越南,美国很可能进一步威胁中国安全。于是,尽管中国刚从战争中恢复,毛主席还是决定伸出援助之手,派遣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李良汉率军前往越南。 李良汉带领的中国军队抵达越南时,越军已经损失惨重。中国军人以其严明的纪律和顽强的战斗作风,开始改变战场局势。面对装备优势明显的美军,李良汉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制定了灵活的战术方案:兵分两路,一路在前方正面攻防,另一路绕过美军封锁线,对敌人后方发起攻击。这种战术智慧让美军措手不及。 在一次激烈的交火中,美军试图击毙中国军队的指挥官,包括李良汉在内的多名中国军人受伤。然而,与美军指挥官阵亡后部队四散逃窜不同,失去指挥官的中国军人非但没有慌乱,反而士气更加高涨。他们迅速重组,向美军发起了更为猛烈的反击,最终迫使敌人败退。 这种现象引起了越军的深刻思考。中国连长作为基层指挥官,不仅是战术执行者,更是士兵精神的核心。当连长牺牲后,中国士兵不是失去战斗意志,而是变得更加勇猛,誓要为指挥官报仇,这种"越挫越勇"的战斗精神让越军深感震撼。 然而,随着美军在越南的失利和撤退,越南对中国的态度却发生了惊人转变。曾经的"学生"开始自视过高,认为他们比"老师"还要强大。黎笋、武元甲等越南领导人逐渐将矛头指向曾经的援助者。当美国撤离越南后,越南不是集中精力发展国家,而是实施霸权主义,对中国进行武装挑衅和土地侵占。 在对越自卫还击战前夕,美国总统卡特多次暗示邓小平不要使用武力惩罚越南,而黎笋集团却狂妄地叫嚣要像"教训美军一样教训中国军队"。他们忘记了那句流传在越军中的警示:不要试图击毙中国连长,因为那只会让中国军人与你拼命。
美国敢对台军售,中国为何不敢对胡塞军售?这问题乍看让人憋屈——堂堂世界第二大经济
【18评论】【6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