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墓主研究

晓形看文化 2024-09-30 12:27:28

1997年9月至1998年1月发掘的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由于规模大、等级高、随葬品丰富、文化内涵独特,引起学术界极大的关注。目前诸多学者已集中讨论了墓主人的身份,主要意见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墓主人是长国的一代封君。发掘报告确定墓葬的年代为西周初年,下限不晚于成王时期,并根据墓葬中随葬的39件长子口铜器,确定墓主人为“长子口”,认为长是一个方国,长子是长国的封君,推测长子口可能是辛甲或箕子。[1]发掘报告的作者之一张志清先生著文进一步论述了这一观点。[2]林欢先生认为,“古‘长子’在今山西长子县西郊”,“长子县与山西潞城县地域相近……一般认为微子的封国就在潞城东北……如此,长子口墓与微子所封宋国之间的地域联系就与长子与潞城之间的联系有了对应关系。我认为长氏原地不在鹿邑,长氏是否因征伐东夷迁居于此不得而知。不过长子与潞城的地理关系提供了另一个可能,即长族与微子封国相邻,关系密切,微子封宋后必有原封国的部属相随迁移,长氏或在这随同南迁。[3]二是认为“长”不是国名。李学勤先生提出长子为元子或首子即大儿子,子不是爵名公、侯、伯、子、男的子,而是亲称子孙的子。他指出太清宫器名的长子,其人名口,作祭祀其亲的礼器,故自称长子,鲁台山鼎铭的器主名狗,为其亲作器,也自称长子,口与狗,并没有什么特别关系。[4]三是认为墓葬与西周封微子启于宋的宋国有关。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松丸道雄先生认为文献的微为长字的错写,墓主是文献中的微子启。[5]张长寿先生说:“我以为无论从墓葬的规模、等级、随葬品物的文化内涵,墓葬年代,能和鹿邑大墓的实际相应的,只能是西周初年封微子于宋的宋国,特别是商丘宋城的发现,更为此提供了佐证,商丘、鹿邑相距不过百里,都城与陵墓的分布格局,是可以理解的。”[六]王恩田先生认为铭文中的国名长应是微字的误释,“墓主应即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或其弟微仲衍”。[7]

发掘报告确定墓主人为长子口,是正确的。从文字的隶定来看,甲骨文、金文中的长与微字形有别,长字不能隶定为微字,而且文献中也找不到将长字错写成微字的证据,因此长子口不能直接释读为微子启。但是,从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反映出来的种种现象来看,例如墓葬规模大、等级高、随葬品极为丰富而且品级高、时代为西周初期、文化性质为殷人墓、埋葬地点邻近宋国都城商丘等等,使我们无法排除墓葬与宋国早期君主的关系。那么,长子口是微子启还是微仲衍呢?我们的看法是:长子口应该就是宋国的始封君微子启。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族徽“析子孙”与微子启的关系

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出土两件商末带有“析子孙”铭记的方鼎( M 1:46、M1:87)。"析子孙"是图形文字,作大人举子置诸俎儿之形。宋代吕大临在《考古图》一书中,首释此图形文字为“析子孙”,被后辈学者沿用至今。近代王国维先生说:“余谓此乃一字,像大人抱子置诸几间之形。”[8]郭沫若先生首次提出析子孙是一个族徽。[9]于省吾先生也认为析子孙是作为氏族标志使用的,并且隶定为“

”,读为举,提出“据形音以求义,则

字像举子于床上,不外乎抚育幼稚之义是显而易见”[10]。此前丁山、郭沫若先生曾释此图形文字为“冀”。[11]白川静先生说:“余意此即与子相同。”[12]1969年上海市金属供应站曾从金属废品中拣选一件无敄鼎,铭文中有“析子孙”铭记。史树青先生认为作器人无敄,与商末般甗铭文“王宜人方无敄”中的人方首领无敄为同一个人,因此提出“析子孙”它应是人方氏族的族徽。[13]秦建明、张懋镕先生释“析子孙”为“子”,认为是商代子姓族徽。[14]周永珍先生收集有“析子孙”铭记的商周青铜器200件,提出“析子孙”是一种吉祥语,即“子孙宝”的符号形式。[15]《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一书的《结语》认为,“周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

上述诸多学者对“析子孙”的考释中,郭沫若等学者关于它是一个氏族徽标的说法是正确的,其中于省吾先生的考证最为精辟。周永珍先生关于“析子孙”是一种吉祥语的说法有可商之处。第一,商周铜器铭文中这类图形文字都是氏族或家族的标志,即氏族或家族的族徽,例如:金文中的“隼”字,作张网扑鸟之形,是嬴秦氏族的族徽;“

”是夨氏族的族徽,而“

册”是夨氏族中史官作册夨令家族的家族徽;“木羊册册”(样册)是因担任西周王朝史官一职,而从微史世族中另立新宗的作册旂及其家族的族徽。[16]第二,如果“析子孙”是一种吉祥语,那么商周时期它应该被广泛使用,流行于各地,而今全国各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都应该见到这种吉祥语,例如西周时的吉祥语“子孙宝”、“子孙永宝”等就是如此。但是“析子孙”在商周时并未被广泛使用,出土“析子孙”铜器的地点也没有分布在今天的全国各地。周永珍先生收集的200件“析子孙”铜器,出土地点明确的有山东长清、北京琉璃河、陕西周原、长安张家坡、甘肃灵台白草坡、安阳殷墟、河南鲁山仓头等7处。据传的出土地点还有山东费县、河南洛阳、山西寿阳紫金山等处,说明“析子孙”铜器出土的地点只限于河南、山东、陕西、北京、山西、甘肃等6个省市,而且这六个省市出土的“析子孙”铜器,大部分都与商代微国的一个氏族有关。

1976年12月15日,陕西周原遗址内发现的扶风庄白一号铜器窖藏,出土西周微史世族的青铜礼器103件,其中成王初年(周公摄政时期)的商尊、商卣,铭末有氏族徽“析子孙”。商是微史世族中的烈祖,本是商末微子启的史官,武王灭商后,他入周见武王,武王命令周公“舍寓于周俾处”,就是在周邑(今周原遗址)给予他建房居住的土地,让他居住在那里。周王室还将姬姓女子庚姬嫁于他为妻。传世的商妇甗铭曰:“商妇作彝。析子孙。”[17]庚姬簋铭曰:“庚姬作

女宝尊彝。析子孙。”[18]商尊、商卣铭曰:“惟五月辰在丁亥,帝司赏庚姬贝三十朋、

丝二十寽。商用作文辟日丁宝尊彝。析子孙。”“帝司”一称中的“帝”是指当时已死去的周武王。因为商这个人是殷人的后代,而商代自武丁以后称死去的先王为“帝",所以商沿袭殷人的习惯,称死去的武王为"帝”。“司”是“嗣”的初文,是指法定的王位继承人,就是后世的太子。“帝司”是指当时因年幼尚未即位为君的周成王。“商妇”就是庚姬,是商的妻子,所以自称为商妇,并使用其夫商的氏族徽标“析子孙”。微史烈祖商之孙旂,开始担任西周王朝的史官作册一职,主管威仪。他另立宗室,开始以官为号,使用“木羊册册”即“样册”,作为其新宗室的标志。从此其家族五代人:旂、丰、墙、

、惠等,均使用家族标志“样册”。其中“样”是其所司“威仪”的标志,“册”是其官职作册的标志。与此同时,其家族又以故国为氏称微氏,所以

称微伯

。[19]这就是西周微史世族窖藏的青铜器群中既有氏族徽“析子孙”,又有家族徽“样册”的原因。总之,通过西周微史世族窖藏青铜器群的研究,可知“析子孙”是商代晚期微子启封国内的一个氏族徽标。史树青先生认为“析子孙”应是人方氏族的族徽有误。首先,般甗的时代为商末,而无敄鼎的时代为西周早期康王前后,两件铜器的时代不同。其次,无敄鼎铭曰:“无敄用作文父甲宝尊彝。析子孙。”西周康王时代的员鼎铭曰:"惟征(正)月既望癸酉,王兽(狩)于昏兌,王命员执犬,休善,用作父甲

彝。析子孙。”无敄与员,其父庙号相同,氏族徽标也相同,因此无敄与员可能是一名一字,是同一个人。即使他们不是同一个人,无敄与员也是兄弟俩,因此西周成康时代的无敄鼎铭中的无敄与商末人方首领无敄不是同一个人,那么“析子孙”也就不会是人方的氏族徽。

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M52出土的复鼎、复尊,铭末有氏族徽标“析子孙”。[20]据此,我们曾推测西周微史世族中有一支北上服事燕侯。[21]此后北京琉璃河1193号燕侯大墓出土的克鼎、克盉,铭文记载西周早期分封燕国时,授商民六族中就有微国族,证明复当属于出自微国族的一个人,所以他使用“析子孙”这一氏族徽标。另外,山东省长青出土的方鼎、贯耳卤、方鼎等一批商末的青铜器,铭文中都有氏族微“析子孙”。[22]周初改封微子启于宋,传说宋国曾徙都于长青境内,因此长青出土的这批“析子孙”青铜器与微国不无关系。既然“析子孙”是商代晚期微子启封国内的一个氏族徽标,而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周初大墓内出土“析子孙”铜器,那么其墓主与微子启徙封的宋国就不无关系。

秦建明、张懋镕二位先生认为“析子孙”是商代子姓族徽,从大的概念来说是正确的。然而商代子姓有很多氏族,而“析子孙”是商代子姓哪一个氏族的族徽呢?尚须进一步明确。关于“析子孙”,周永珍先生已指出:“大人抱小孩形是这种符记的最早形式。它的出现是在殷墟文化二期,约武丁后期。到了殷墟文化四期帝乙帝辛时代,也许还早些时候,在大人抱小孩的上面增加了符记的第三部分,所加即俎几的象形。”[23]“析子孙"标记最早的形式,即大人抱举小孩的图形文字,屡见于商代殷墟甲骨卜辞,例如:

◎戊申卜,贞引古王事,贞

戊。引古,贞

及□□。[24]

◎癸亥卜,

,贞

方。癸丑卜婴,贞

方弗

。[25]

商代甲骨文中的字作大人抱子上举

之形,商代晚期金文中加俎几之形,演变为“析子孙”这一图形文字。关于“析子孙”的产生,于省吾先生说:“然则商代金文之所以附有

字,当系由于他们祖先有过如何举子的故事。或者有弃子复举的故事,所以后世子孙才造出象征性的文字,以为氏族的标志。”[26]于先生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一语道出了天机。商王武丁时代为什么会出现“析子孙”最早的形式

字呢?

《战国策·秦策》云:“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高诱注引《帝王世纪》说:“殷高宗有贤子孝己,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

字是“析子孙”最早的形式,作大人举子之形,寓义与“天下欲以为子”相同,又出现于武丁时代后期,当与武丁之子孝已的故事有关。

李亚农先生指出:“春秋战国时人虽然善于编故事,但孝己的早死在卜辞中是有证据的。我们从祖甲的卜辞里祀兄己、兄庚的次第及祖庚时祭父丁、兄己的记录,可知祖己确是武丁的长子。”[27]祖己见于《尚书.高宗彤日》,而《高宗彤日》被《史记·殷本纪》所引用,所以祖己又见于《史记·殷本纪》。《史记·殷本纪》集解关于祖己的解释引孔安国曰:“贤臣名。”今据殷墟甲骨文卜辞,可知祖已是殷高宗武丁的长子,以孝名著称于世,所以又被称为孝己。《奇觚陶斋》著录一鼎,铭文为:“帝己、祖丁、父癸。析子孙。”据传,此鼎光绪年间出土于凤翔。鼎铭表明:”析子孙”氏族出自“帝己”,也就是说“帝己”是“析子孙”氏族的始祖。商代武丁以后,殷人称死去的先王为帝,例如殷墟卜辞中祖庚、祖甲称其亡父武丁为帝丁;廪辛或康丁称其亡父祖甲为帝甲;帝乙称其亡父文丁为文武帝。另外,四祀

其卣铭文中,纣王称其亡父帝乙为文武帝乙。帝己与祖己的庙号相同,虽然祖己未曾即位为王,但是由于“殷人祀其先祖,无论兄弟嫡庶与已立未立,名礼皆同”,[28]所以祖己死后其子孙祭祀时,可以称他为“帝己”。“帝己”是指祖己无疑,这就证明"析子孙"是武丁长子祖己,也就是孝己氏族的族徽。[29]

丁山先生已指出:“由卜辞考之,微子的微国,不始于帝乙帝辛之世,在武丁时固已有之了。”[30]商代的微地、微伯在武丁时代的殷墟甲骨卜辞中已出现,例如:

◎癸已卜,在微贞,王弋于射,往来亡灾。——前2·8·3(五)

◎癸卯卜,在微贞,王步子口,亡灾。——前27.4(五)

◎□卯卜在微贞,王弋于□,亡灾。——珠417(五)

◎壬子卜,贞微伯䬦亡疾?——拓本

◎贞乎取微伯?贞,勿取微伯。——乙2127+2516+2211

商王武丁时代出现的微地、微伯,当时与微子启尚无关系,因为武丁时代微子启还

没有出生呢。今本《竹书纪年》说:“武丁二十五年,王子孝己卒于野。”《周礼·秋官》注云:“地距王城二百里以外至三百里曰野。”商代的微地在今山西省潞城市东北,地距殷都(今河南省安阳市)不过二三百里,正合乎“野”的概念。另外,武丁时代出现的与王子孝己的故事有关的氏族

标志

,是族徽“析子孙”最早的形式,而族徽“析子孙”是商代晚期微国的一个氏族标志,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商代的微地原本是商王武丁长子祖己,也就是孝己的封地。武丁的长子祖己,因为其生母早死,武丁“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放之而死”,实际是将其封于王畿之内的微地,他最终死于自己的封地,所以今本《竹书纪年》说他“卒于野”。

《潞城县志》说:“微本畿内国,今城东南,去朝歌不远。盖微子始封之地。”微子启的始封地应该是在微地,不然他怎么能称为微子启呢?然而《吕氏春秋·诚廉》说:“武王即位……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世为长侯”,表明太保召公与微子启盟誓于共头之下后,封微子启为长侯,因此这就有一种可能性,即微子启始封于微,所以原封于微地的武丁长子祖己的氏族,也就是“析子孙”氏族,商代晚期成为他的臣属,西周微氏家族中的烈祖商这个人才能担任他的史官。至于武丁长子祖己的封地,商代晚期为什么会成为微子启的封地,则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周武王灭商后可能曾徙封微子启为长侯,又因为殷人王族的爵位称子不称侯,所以微子启自称为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可能曾是微子启的徙封之地。周武王为什么要徙封微子启为长侯,则可能是因为他虽然是商王帝乙的庶子,但是却是长子,为了恢复他的名分,所以徙封他为长候,这是因为周人实行的是子继承制。成王时,周公东征平叛后,又改封微子启于宋。由于微子启周初可能曾被徙封为长侯,鹿邑太清宫西周初年大墓又出土“析子孙”铜器,所以墓主长子口,应该就是宋国的始封君微子启。

二、微子启为什么自称为长子口

鹿邑县太清宫西周初期大墓出土铜器铭文表明,墓主人是长子口。如果说这座大墓的墓主是微子启,那么他为什么不称为长子启而称为长子口呢?《史记·宋微子世家》说:“微子开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索隐引《家语》说:“微子弟仲思名衍,一名泄,嗣微子为宋公。”可知微子启之弟名衍,又名泄,仲思是其字。“衍”是指人口繁殖增多,而“泄”也有人多之义。《诗•魏风》云:“桑者泄泄兮。”《传》曰:“泄泄多人之貌。”微仲名衍,又名泄,是因为“衍”与“泄”字义相同。同样的道理,微子开,又名微子启,是因为开与启字义相同。开,《说文》云:“张也。”《尚书•尧典》中的“启明”,《传》曰“启,开也”,说明开与启字义相同,可以互用,所以微子启又名微子开。微子与其弟微仲都是一人二名,说明当时人名中字义相同的字可以互相借用,所以形成一人多名。口张为开,为启,口与开、启意义相涵,所以“口”有可能是微子启即长子启的字,因此他自称长子口。综上所述,长子口有可能就是微子启。

以上讨论,有不妥或错误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文/尹夏清、尹盛平

参考资料: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张志清:《长子口墓主人及其他》,《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3]林欢:《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与商周“长”族》,《华夏考古》2003年第2期

[4]李学勤:《长子、中子与别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6期

[5][日]松丸道雄:《文献与考古学的邂逅》,《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6日

[六]张长寿:《商丘宋城和鹿邑大墓》,《楫芳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王恩田:《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与微子封宋》,《中原文物》2002年第4期

[8]王国维:《观堂集林•说俎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

[9]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释文:127.

[10][26]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中华书局,1988年版;

[11]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科学出版社,1961年版

[12]白川静:《金文通释•员鼎》,白鹤美术馆,1965年版

[13]史树青:《无敄鼎的发现及其意义》,《文物》1985年第1期

[14]秦建明,张懋镕:《说

》,《考古与文物》1984第6期

[15][23]周永珍:《论“析子孙”铭文铜器》,《中国考古学研究(二)》,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6]尹盛平:《西周史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卷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

[18]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卷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

[19][21][29]尹盛平:《微史家族考略》,《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20]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

[22]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长清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64年第4期

[24]商承祚:《殷契佚存》,珂王罗版影印本,1933年

[25]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珂罗版影印本,1913年

[27]李亚农:《殷代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8]王国维:《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中华书局,1959年版

[30]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中华书局,1988年版

0 阅读: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