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心理疾病的疗愈,心理科包博士提出了这三个观点

包包的备忘录 2024-07-14 10:58:38

1、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

这是《和心理生看电影.理解篇》这本书第一章的标题。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曾经提出:“一个所谓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健康。前者很好地适应社会,其代价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相反,精神病患者则可以被视作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由此,弗洛姆进一步推断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在病态的社会里,精神病人反而更健康。

这就是说,精神病或许就是对所谓“正常人”活法的一种抗议和反叛,他们是在与“正常人”争夺自我的过程里,不归顺和妥协的“异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神心理疾病是人类思想进步的标志,同时也是受害者的自我保护机制。

2、一切精神心理疾病都关乎“存在性困境”

这是开展精神心理疾病“正念禅疗”的理论基础,也是《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许多以失眠(尤其入睡困难)、焦虑为主诉的求治者,其潜意识中蛰伏着深深的“死亡恐惧”或“无意义感”;那些抑郁症患者们,他们感触到了这个社会没有出路的负罪感、实在的压迫感和绝望感,而我们这些“健康人”却在悬崖上翩翩起舞,对所有真正重要的问题视而不见,还以为这是正常的;那些把“今日不搏何时搏”贴在脑门上的成功人士,在患了心理障碍之后,才会卸除所有的面具,直面自我、流露真情;至于那些打着“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幌子放纵自己的瘾君子们,他们依赖的并非是酒、性或者药品本身,而是一个不会让他们难堪,不会轻视、伤害他们,能让他们陶醉在迷狂中的世界……

可以说,生命是一场冒险的旅行,无论是专注于出人头地、拼命地积累物质财富、忙于消费和娱乐,或者是忙于养生保健,我们都逃避不了死亡、无意义、孤独、自由和限制等基本的生命主题。如果我们想要“疗愈生命”,就必须深入人的“存在性”困境。而这恰恰是“禅学”的核心主题。

3、要把失眠、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疾病的疗愈问题还原为生活/人生问题加以解决

这是“解忧四部曲”(分别为《学习睡觉:心理治疗师教你摆脱失眠的折磨》《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你摆脱抑郁的折磨》《正念生活:心理医生教你摆脱焦虑的折磨》《平息战斗:心理医生教你摆脱强迫的折磨》)中的核心主题。

目前有关心理疾病治疗的主流方法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精神科的处方药物几乎变成了医生们普遍的条件反射,如果一个病人在医生面前哭泣,许多医生都会给他开抗抑郁药。不可否认,精神科药物许多时候确实有效得不可思议,它们的效能有时大到病人的整个人格都转变了。同其他医生一样,我们也经常开精神科药物,尤其是针对有严重的精神病性症状的病人。

可是,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等精神科药物不像抗生素治愈细菌感染那样彻底,它们并不能“根治”疾病,一旦停止治疗,精神科药物的疗效往往就消失,而且很多病人都会复发。这样,即使最有效的药物,都远远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理想方法。正如威尔·鲍温曾经尖锐地指出:“痛苦和不满是我们心灵旅程的自然组成部分,否定它们就是否定成长。可是,医药产业却藉人生中极为正常的苦恼和不满牟利,研制出一大堆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设法麻痹我们,使我们感觉不到苦恼和不满。”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亦是如此,对于暂时缓解精神障碍的某些症状是有效的,却没有明显提高对生活感到幸福、满意的人群之比例。

因此,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来说,不管是手术治疗、物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如果以降低个体创造力和选择能力为代价,那么这种治疗方法就是错误的。

1 阅读: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