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去世六天后,邓小平批示:将悼词中的“伟大”改为“卓越”

观今品古 2025-01-10 11:44:44

前言

1978年6月12日,文学巨匠郭沫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6岁。

6天后,一场庄重而肃穆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追悼会由叶剑英元帅主持,邓公致悼词。

“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这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其实,悼词中的“卓越”一词,原本用的是“伟大”,是邓公特意批示更改为的“卓越”。

那么,邓公为何会做出这样的改动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

“我是预备写遗嘱了”

1926年3月23日,一艘轮船缓缓驶入了广州的黄埔码头,大抵是清晨和下着雨的缘故,原本喧嚣的码头,此刻显得分外冷清。

“哎呀!我可是等了三天啦!你们怎的今日才到?”

“没办法嘛,刚出吴淞口就遇到大风浪了!”

“达夫还说此行不利,前路未卜哩!”

“急死个人!比到日本还费时!”

“......”

成仿吾

码头上的人望着这三位举止不凡、谈吐间却透着几分孩子气的男子,心中满是好奇。殊不知,他们正是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三位人物:成仿吾、郁达夫与郭沫若。

早年间,郭沫若曾东渡日本学医,实现实业救国的梦想,他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医学是远远不够的,唤醒民众的思想才是根本。

于是,他弃医从文,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先后创办了文学社,并发表了《牧羊哀话》、《凤凰涅槃》、《女神》等作品。

在这一过程中,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友人。

林伯渠

在广州的码头边,郭沫若一行人匆匆下船,直奔林伯渠的住处。遗憾的是,林伯渠恰好外出,过会儿才能回来。

家人便将郭沫若等人安排到了书房等候,而书房中,还有一位客人——毛主席。

“润之,你也在这!”成仿吾惊喜地喊道。

此时的毛主席,正专心致志地阅读手中的刊物,并未察觉旁人的到来,听到声音后,才从书中惊醒过来。

寒暄过后,成仿吾便为其介绍起了郭沫若,毛主席闻言,眼底满是惊喜,上前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道:

“我早就拜读过你不少大作啦!”

“久仰!久仰!”

这便是郭沫若与毛主席的第一次见面,一个讲着一口浓重的湖南话,一个讲着一口地道的四川话,语言的隔阂却并未妨碍两人的热切交谈。

此后的这段时间里,两人也是多次见面交谈,越聊越投机,在短短4个月内,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因发布讨蒋檄文被蒋介石通缉,被迫流亡日本;毛主席则率部上了井冈山,走上了革命道路。

七七事变后,郭沫若密切关注着中日局势的发展,购买、搜集了大量的中日报纸,仔细对比事态报道,推测时局走向。

他发现,日本媒体在欺骗民众,将这场战争包装成所谓的“正义之战”,大肆征兵扩军。不少日本青年被蒙蔽了双眼,纷纷要求参军入伍。

郭沫若还发现,航空学校的飞机演习也十分频繁。显然,日本在扩军备战,事态必将不受控制地扩大发展。

一边是处于危难之际的国家,一边是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一时间,郭沫若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几天后,友人金祖同拜访了郭沫若,两人就当下局势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谈话间,郭沫若说道:

“我是预备写遗嘱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话语,金祖同并未感到震惊,相反他表示理解,他没有多言,只是在一旁帮郭沫若磨墨。

金祖同

“别妇抛雏”归国抗战

当初,郭沫若因“附逆共产党”罪名被蒋介石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处境艰难。

而今,日本方面以“共同防范共产党”为幌子,试图与国民政府结盟,一旦此联盟成真,那郭沫若的下场可想而知;

再加上,近日来,日本警察与宪兵频繁造访,表面上是与郭沫若进行“友好交谈”,实则企图从其言辞中捕捉到对蒋介石及中日时局的看法,以便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为了郭沫若能顺利归国,郭沫若政界、文化届的友人不少为其出力,郁达夫是最早为老友奔走操劳的。

他先后找到何廉、钱大钧等人,极力探寻蒋介石的态度,为“取消通缉”一事不断奔走。

(蒋介石虽口头同意,却迟迟没有汇去旅费,就连“取消通缉”一事都是在郭沫若回国后才取消的)

这天早上,郭沫若如往常一样早早起床,给了妻子一个早安吻,妻子不知道的是,这竟是离别的信号。

郭沫若什么行李也没有带,就这样穿着一件日常的和服来到了码头,金祖同见状,将自己的西装给他换上。

类似这样的故事也不少见:曾有一个中国军官,如郭沫若一般娶了一位日本妻子,婚后两人育有3个孩子。抗战爆发后,妻子同他说:

“请不要顾虑我,你是军人,理应效命疆场,我虽为日本女子,但对于这种行为是坚决反对的,我们的儿女,永远是中国的儿女!”

归国后,郭沫若多次表达前往延安、投身到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心愿。毛主席深思熟虑后认为,留在国统区更能发挥郭沫若的独特作用。

经周总理的耐心开导,郭沫若终于想通了,不再纠结去延安,而是安心留在国统区,以另一种方式开展抗日工作。

1938年秋,毛主席接见了一位国统区的人物——臧云远,此番,臧云远是受郭沫若所托特来拜会毛主席的。

原来,郭沫若始终心系身在延安的毛主席和战士们,得知延安药品稀缺后,节衣缩食买来了大批药品托臧云远送到了延安。

毛主席看着这一张张药品清单,感慨万千:

“郭沫若先生曾研习医学,深知药品之重要,他治愈的,不仅是人民身体上的创伤,更是精神上的创伤!”

皖南事变后,郭沫若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屠杀与分裂行径义愤填膺,挥毫泼墨,创作出《屈原》、《虎符》等历史剧作。

他以古喻今,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无情地揭露并批判了国民党反对派的丑恶嘴脸。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线之上,郭沫若与毛主席“并肩战斗”,毛主席对此也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1944年,郭沫若应《新华日报》之约,短短几天内就写下了《甲申三百年祭》,毛主席称其为“为革命做了一件大好事”。

原来,此时正处于抗战胜利的前夕,联想到历史上大顺王朝的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革命成功后太过于骄傲自满。

为防止党内滋生出这样的情绪,提醒全党,这才组织发表些纪念性文章,郭沫若的这篇文章,被毛主席作为了整风文件,供党内学习。

1945年8月,毛主席来到重庆就抗战胜利后的各种问题与蒋介石商讨。郭沫若得知后,既感惊喜又心怀忧虑。

惊喜的是,自1927年一别,他与毛主席已阔别十八年之久,心中积压了无数话语欲与老战友倾诉;

忧虑的是,毛主席此行的安全,毕竟对方可是杀人不眨眼且易出尔反尔的小人蒋介石啊!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为了大局,毛主席义无反顾地来到了重庆。在毛主席来的当天,郭沫若一行人早早地就赶到了机场等候,迎接老战友。

谈话间,郭沫若注意到毛主席用的是一块旧怀表,便果断从手腕上将自己的手表取了下来:

“润之兄,怀表太不方便了,你拿着这个。”

这块手表,毛主席十分珍视,不论是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建国后,从不离身,对于毛主席来说,这块手表凝聚着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先后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等职。

与毛主席的接触,也渐渐多了起来,两人一有机会,就会聚在一起探讨国事、切磋诗艺。

将“伟大”改为“卓越”

1978年6月12日,文学巨匠郭沫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6岁。当天,中央委派了乌兰夫对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表示慰问。

谈话间,于立群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确认郭沫若真正入党的时间。

一直以来,郭沫若的确是以党内学者的身份出现的,为何于立群会提出这样一个请求呢?

这一切,还要从1958年的一篇报道说起。报道中称:

“党组织增添新力量......郭沫若等同志开始过党的生活。”

这就让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认为,郭沫若在此之前是“无党派人士”,直到1958年才正式入党的。

实则不然,郭沫若早已在1927年就加入了共产党,还参加了南昌起义,在国共合作期间,郭沫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加入了国民党。

“四·一二政变”后,郭沫若看清了蒋介石的丑恶嘴脸,一纸长文果断抨击蒋介石,这才有了上文的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加以通缉、被迫流亡日本的事情。

郭沫若的入党,是在周总理和李一氓的介绍下加入的,考虑到当下局势,郭沫若回国后一直是以“无党派人士”展开工作的。

对于郭沫若的共产党员身份,仅有周总理等少数几人知晓,因此旁人会误解也就不奇怪了。

不久,一场庄重而肃穆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追悼会由叶剑英元帅主持,邓公致悼词:

“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这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其实,悼词中的“卓越”一词,原本用的是“伟大”,是邓公特意批示更改为的“卓越”。这是何原因呢?

在邓公看来,“卓越”一词来形容郭沫若的一生更为贴切,两词虽都是正面词汇,但侧重点存在差异。

提起“伟大”,人们往往会先与国家、民族、伟人等结合起来;而“卓越”则侧重的某一方面或者领域的成就,突出个人。

郭沫若有许多头衔: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在各方面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卓越”一词,既是对郭沫若一生贡献的准确评价,也是对他各个领域卓越成就的极高赞誉。

参考资料

毛泽东与郭沫若. 严农

在郭沫若同志追悼大会上——邓小平同志致悼词. 新文学史料

郭沫若“别妇抛雏”归国抗战. 人民政协报

施宏:郭沫若的党龄之谜. 红色文化网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