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12小时工作制的企业,为何搬到国外无法延续,只能实行8小时

跳跳虎爱吃跳跳糖 2024-12-21 09:42:45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和文末!

前言

TikTok在海外遭遇的“水土不服”,可是引起了不少热议,工们都吐槽,加班加到怀疑人生,甚至还有人为了“工作生活平衡”的原则直接放弃了让人羡慕的高薪。

国内企业习以为常的12小时工作制,在国外却碰了壁,可能有人觉得,工作多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就能创造更多价值。但在欧美国家这套逻辑却行不通。

国内企业为什么在海外就玩不转12小时工作制,只能乖乖实行8小时工作制呢?难道仅仅是文化差异和法律的约束吗?

工会维护工作者权益

Joshua Ma这个人原本是TikTok欧洲电商的负责人,因为一顿晚饭上的“口无遮拦”,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事情是这样的,在伦敦团队的一次聚餐上,他不知是酒后吐真言,还是压根没意识到自己身处异国他乡,竟然公开表示企业不应该提供产假。

这番话一出,现场热闹的气氛立马就降下来了,在场的伦敦团队成员,尤其是女员工表示强烈不满。

在他们看来,这不仅仅是对女性的不尊重,更是对劳动法的公然挑衅,他的这番言论,无疑是在挑战英国的法律底线,也让TikTok在英国的形象大打折扣。

英国的工会立马站出来维护员工权益,给TikTok施加了不小的压力,最终Joshua Ma不得不黯然退场,离开了英国电商团队。

这件事给所有想出海的企业敲响了警钟,法律和工会,是在海外市场绝对不能忽视的两道“防火墙”。

类似的事件也发生在美国,一位TikTok的美国员工,因为长期高强度加班,每个星期要开85个小时的会,身体严重透支。

他提交了再这样工作可能会危及性命的医学报告,才获得了不用再通宵工作的机会,这足以说明在一些国家,员工的健康和权益受到了严格的法律保护。

例如美国公平劳动标准法案就对工作时间和加班费有明确的规定,超过40小时的工作时间必须支付最低1.5倍的加班费。

其实TikTok在海外市场的“水土不服”,归根结底还是文化差异的问题,国内一些企业奉行的“加班文化”,在欧美国家根本行不通。

人家更注重的是工作和日常生活平衡,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为了成为工作的奴隶。

在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劳动者的权益意识更强,他们会主动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只工作8小时,而不会像国内一些员工那样默默忍受不合理的加班要求。

他们不需要加班的钱

有些国内企业,特别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总觉得加班是提升产量的灵丹妙药,恨不得员工一天24小时连轴转,在他们看来时间就是金钱,员工多加班就能多产出,就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杀出重围。

这种“以时间换效率”的思路,在国内或许还能勉强维持,但到了海外市场就完全行不通了,硅谷那些科技巨头,像谷歌、微软之类的,根本就不迷信加班。

他们更注重的是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认为只有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与其强迫员工加班加点,不如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在正常工作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下班后好好享受生活,为第二天的工作养精蓄锐。

这种理念,跟国内某些企业鼓吹的“996是福报”简直是天壤之别,在硅谷,员工待遇好、福利好,工作氛围也更轻松自由。

他们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而不是像机器一样机械地完成任务,谷歌和微软等公司,除了提供优厚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外,还非常重视员工的身心健康,提供各种各样的放松和娱乐设施,比如健身房、游泳池、游戏室等等。

相比之下,一些国内企业则更倾向于用加班来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换一种角度来看,这样的公司也没有办法长时间地发展下去。

毕竟员工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员工身心健康、充满活力,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比如帕贝尔·马丁内斯,他在TikTok的美国工作,年薪高达22万美元,属于高收入人群的行列。

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职,原因很简单,他受不了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的超高强度工作压力,在他看来,这家企业的加班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公司的每个角落,就算下班后,公司也是鼓励他能继续工作的,如果照做了那就意味着完全没有自己的私人时间。

他的经历,也反映了TikTok在海外市场面临的文化冲突。在欧美国家,很多人觉得并不需要那份加班的钱,有这个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钱可重要多了。

加班才不是勤奋

国内职场中,“奋斗文化”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许多人把加班加点视为理所当然,觉得长时间工作是一种奉献,是勤奋的表现。

甚至把加班和升职加薪、公司发展捆绑在一起。在这种氛围下加班成了常态,很多员工也慢慢接受了这种工作模式,甚至把它内化为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

然而在欧美国家,员工更倾向于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下班后就把时间留给家人、朋友和个人爱好,比如健身、旅行、阅读等等。

曾在Tik Tok做项目经理的布鲁斯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Tik Tok工作之前是在谷歌工作的,感觉稳定又安逸,工作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后来他跳槽到了TikTok,他觉得在这里工作更加有成就感,不过虽然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和发展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文化冲击,TikTok快节奏的工作环境和“奋斗文化”,让他越来越难以平衡工作和家庭。

布鲁斯是一位“女儿奴”,非常重视家庭,曾经信誓旦旦地保证要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可是在TikTok,他经常身不由己地把工作摆在家庭前面,这种愧疚感让他非常痛苦,最终他选择了离开,回到了更符合自己生活理念的环境。

TikTok伦敦电商团队的遭遇,则更加凸显了这种文化冲突的严重性。一位在职员工透露,“基本上每个星期都有人离职”。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文化差异,让这个团队的成员纷纷选择离开,在员工看来,这种企业并不在乎他们是不是有沉重的身体负担,因为就算他们不干了,工作也是随时都会有人取代的,他们把这样的企业文化称作是“有毒的”。

最终团队人数锐减了一半,这无疑对TikTok的业务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由此可见国内企业如果想要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就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平衡国内外的两种文化,找到一条既能保证企业效率,又能尊重员工权益的道路。

结语

“996”这套在国内或许行得通的“加班密码”,在海外却成了“滑铁卢”,归根结底,企业想要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就得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文化和法律。

与其固守“加班文化”,不如想想怎么提高效率,让员工在更短的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毕竟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成为工作的奴隶,一味追求加班时长,不仅损害了员工的身心健康,长远来看也会降低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文章信源:

九派新闻--- 2022.06.29:《“996”在欧美引发离职潮,美国“大厂”员工:996行不通,大家并不需要那个加班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10.11.2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如何实行“最低工资标准”》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