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成事的顶级思维

子玉史院吖 2024-10-17 17:35:30

文 / 子玉

读历史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只关注那些宏大叙事,因为,那些大部分只能成为我们知识的累积,要想真正将历史作为指导自己人生的镜子,最应该关注的其实是个体的进化,体会他们的绝望、挣扎、奋起、精进,深挖他们成事的方法论,这些才是历史对普通人最大的意义。

比如,我们可以不关心左宗棠平太平军、剿捻军、收复新疆的军功,但一定要琢磨其成事的方法论。本质来说,左宗棠能够在科举定前途的围城中杀出重围看似是概率事件,实际上也是必然,因为,他是一个长期进化者,也是一个不以结果为导向的人。

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左宗棠在备战科举的过程中还经常将精力分配给对客观现实的研究,经常看一些能够服务现实用于生活实战的书,这是湖南地区务实学风的影响。甚至在赶考的途中,他不是在研究农业技术就是在考察漕运、盐务等和科举不相关的领域。

所以,这也就间接导致了左宗棠科举之路的坎坷,1833年、1835年、1838年左宗棠连续三次去京师参加会试,但都名落孙山。

这个结果对于左宗棠来说也正常,因为,他是科举制度的叛逆者。科举制度不管是学习资料、题库都是制式的,朝廷希望通过一套模板选出自己想要的人。

但左宗棠的学习过程明显是偏离传统的,所以,其自然就会被科举拒之门外。这和左宗棠的真实水平无关。

在这种结果面前人们往往会有两种选择:要么像范进一样,继续在科举之路上死磕;要么万念俱灰,彻底放弃人生。

说实话,在科举作为人生唯一突围路径的情况下,大部分人是无法接受屡战屡败的结果的。被科举拒之门外也意味着个体一生只能被困在老家的方寸之地,蹉跎人生。选择面过窄导致了古代士子群体的悲剧人生。

这个结果对左宗棠来说同样难以接受,因为,他也为考试做了长期的准备,也被家人、朋友和乡亲寄予厚望,尤其是此时的他已经名震江湖,名落孙山对于左宗棠来说反而是概率事件。

所以,失败后的左宗棠首先要过两关:接受失败的现实这一关;接受世俗的各种解读这一关。而后一关尤其难过,因为,几乎每个人都会在乎世俗对于自己的评价。

满身的才华没有得到科举的验证,名声和结果的不匹配必然导致左宗棠内心拧巴,回去的路每一步对他来说都是挑战。

也就是说,是个人都会被困在结果中。一个人过分关注事情的结果,则情绪必然会被结果所影响。就像爱情一样,凡有所爱,必有所累。

至于左宗棠,我们都知道,他在短时间内就走出了科举失败这个结果对他的影响,继续潜心研究经世致用学说,在长期的精进中综合素质反而是不断拔高,江湖名声也是越来越响,最终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进而出山博取功名,成为“明星”。

我们可以具体聊一下左宗棠的精进之路。26岁的左宗棠在连续三次会试落败的情况下选择放弃科考,开始全身心投入经世致用学说的学习和实践中,用左宗棠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向科举讨前程”。

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中,左宗棠除了教书维持生活外,剩下的时间不是在农田中实践就是潜心研究地理学,自己还动手绘制天下地图。据相关资料记载,左宗棠曾经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自绘地图,他制作的皇舆图从省到府都做了详细说明,甚至历代以来边关散地的变迁也被左宗棠一一详细标注。做学问,左宗棠不仅态度极其认真,而且直接是向纵深发展。

在外人看来,一切不为生产和结果服务的动作都是无厘头行为,属于不务正业,左宗棠明显将自己活成了人群中的异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个人对抗世俗的解读也需要强大的心理。

但如果以后来的结果来倒推的话,左宗棠的行为却完全正常,甚至是有先见之明。大家都知道,左宗棠后来因为太平军兴起从而被湖南巡抚起用为幕僚,后来逐渐走上了带兵打仗这条路。

人们往往都会对左宗棠的军事才华表示吃惊,认为他能在军事领域不断拿到结果完全是天赋异禀,却从来没有关注过,人家早就将相关地理知识吃透了。

本质来说,任何一个顶尖的军事选手都是地理学的高手,历史上的白起、王翦、韩信等名将成功的基础都是地理知识的强大储备。这才是左宗棠能够不断创造胜利并最终拿到了收复新疆的结果的核心原因。当时,左宗棠不仅是清朝的精英群体中对新疆地理最了解的人,就连俄罗斯人都对其地理知识的储备表示佩服。

这才是左宗棠能够收复新疆的前提。当然,林则徐将对新疆研究的一手资料留给左宗棠也是其制胜的关键。

左宗棠继承了林则徐对于新疆的知识储备

图源/剧照

除了地理知识,左宗棠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总结出的生产经验也是长期为其军事行动赋能,众所周知,左宗棠在西征期间实行了屯田。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才,有的只是时刻为机会做准备的人。人生是一个漫长的周期,任何人都有可能被机会砸中,但能不能接住却直接决定了结果。

对于左宗棠来说,他当年也不知道自学地理知识、自绘地图到底能不能为以后服务,但他关注的只是学习的过程,有没有虚度光阴。

行文至此,我们基本能对左宗棠的成功做一个总结:左宗棠没有将科举做官作为一个必须实现的结果,而是注重对经世致用学说的长期学习、实践。没有被结果绑架,所以他才能轻易走出科举失败的阴影,也才能长期坚持自学、实践。

也就是说,人和人的区别正在于有没有对结果的执念。大部分人被科举的结果所绑架,所以当没有拿到结果之后就会彻底躺平,放弃人生。

另外,一个人如果过分关注结果,其动作一定会变形,也一定不会拿出高质量的作品。脱口秀演员李诞在其著作《脱口秀工作手册》中写道:“如果你的目标是这场一定要炸,那准备就永远是徒劳的。如果你的目标是我要变成一个越来越强的脱口秀演员,那就永远都好好准备。”

将这句话代入左宗棠的人生叙事中就是:左宗棠不以高中进士、做官作为终极目标,而是追求对学问高山的征服,这样他才能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也不会过度陷入落榜的情绪中。

李诞接着写道:“我们必须习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人生不是几把牌,赢了就赢了,人生是个牌局,想散都散不了的那种,输赢不在一把两把。”

古代士子的悲剧就是将科举看成了人生的全部,认为科举的胜负完全决定了其人生,因而,当科举失败之后大多数人都会直接以失败定义自己的人生。

显然,左宗棠是将人生看成了下不了桌的牌局,他没有因为科举的失败而对人生下定义,而是继续在学术、实践中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山。

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说:“困扰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如果将科举看作人生的全部,那许多人的人生注定是悲剧,正因为左宗棠能够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科举失败这个结果,所以他才能成为落榜士子中的概率事件。

人呀,总是执着于结果,健身的时候总是被健硕的肌肉、完美的线条这个结果牵着走,这样往往会导致动作变形,且极容易在短期内看不到结果的情况下放弃。说实话,健身房就是吃准了这些人的心理。

做自媒体也一样。笔者前期写文章的时候总是非常在乎数据,当阅读量达不到自己的预期之后就总容易情绪低落,情绪低落就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且时常产生放弃的心理。

庆幸的是,笔者及时将自己从这种状态中拉了出来,从此只耐心打磨文章,一篇文章往往要查阅大量资料,甚至在吃饭的时候都在想着如何搭框架,在写的过程中也是全身心的投入,高度专注,写完之后也是反复检查。

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文章的数据反而慢慢上来了。

因此,笔者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在过程中专注地种因,结果随缘,如此才有可能干出点成就。

将这个经验复制到运动中,笔者之后很少关注身形的变化、跑了多少公里,将运动的过程作为一种享受,几个月过后,反而得到了理想的效果。

山高万仞,只登一步,说的就是专注。能跑步跑出心流,做饭做出心流的人,这辈子注定过得不会太差。

山高万仞,只登一步

图源/网络

人生是一场持久战,你今天瘦下来了,明天可能还会反弹,今天文章数据好了,明天不一定就好,所以,千万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要高度沉浸在过程中,这样,才能成为赢家。

也就是,成功只是个结果而不是目标。

左宗棠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没有将科举作为人生的全部,在被失败的结果短暂地折磨过后就勇敢地出发了。

失败的人都有一个共性:总是被过去失败的结果一遍遍地折磨,最终毁了整个人生。就像“野马效应”中的那匹马,蝙蝠咬的伤并不致命,可因此产生的情绪却让马通过狂奔杀死了自己。

人呀,一定要及时清零,忘记昨天的成绩、忘记昨天的痛苦,永远专注在当下,多关注自己的成长,少幻想成功的结果。

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享受过程,胜过得到收益。”

对于此,明代的袁了凡也有自己的理论:“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不纠结过去,永远专注在当下,注重过程。

人生是由片刻堆砌起来的,只有过好了每一个当下,才能经营好整个人生。

而且,人生是一场持久战,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锚定一个领域持久攻坚,左宗棠后来在做前两江总督陶澍的儿子陶桄的家庭教师期间,系统地读了陶澍留下来的海量图书和资料,当时的左宗棠简直是如饥似渴般地汲取营养,在写给妻子的信中他欣喜地说:“唐宋以来的史书和本朝的书籍,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甚至是海洋方面的资料,这里都有。”

呵呵,支撑一个人的不仅是热爱,还有不被结果绑架的平常心,具备了这两个要素,才能打持久战。

左宗棠后来为什么一上手就能指挥湖南巡抚府这个高端系统,就是因为,他在陶澍家阅读了大量陶澍当年写给皇帝的奏稿和一些公文,这些在外界看来属于绝密性资料成为左宗棠了解官场、理解官场、成为顶尖政客的第一手资料。

怎么说呢,陶澍是湖南经世致用学说的集大成者,左宗棠吸收了陶澍用时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后必然功力大涨。而且,在读完《康熙舆图》和《乾隆内府舆图》之后,左宗棠的地理知识又深刻了许多,详细而全面。

如此,也就解释了左宗棠为什么一上手就能带兵,就能做巡抚的核心原因,因为,他常年都处于练兵状态,时刻都在准备着。

1843年,左宗棠在有了足够的财富积累之后,他当机立断在湘阴柳家买下来70亩地,开始对自己的农业知识进行实践。在自家的田地中,左宗棠除了种植水稻还同时种茶、柳、桑等农作物,经过大量的实践,他还写了一本《朴存阁农书》的书对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

这件事对左宗棠到底有多重要,左宗棠后来在用兵陕甘和新疆的过程中之所以能成功解决在当地的军粮问题,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他当年在柳家庄的这段实践积累。

柳庄是左宗棠实践的道场

图源/网络

后来,左宗棠又进一步将相关经验复制到发展实业和军工业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行文至此,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如果左宗棠在科举失败后选择躺平,那么他前期积累的像胡林翼这样的精英人脉也根本不会起作用,因为,大家不会将一个已经丧失斗志的人推向历史前台。

所谓人脉,永远都建立在你有真本事、有实力的基础上。这个世界上最稳定的关系就是,能够做合理的利益和价值的交换。

纵观古今,凡是能成就大事业的人大多都经历了一段寂寂无闻的岁月,而他们正是在那段岁月中磨炼了自己的心性,做足了相关的知识储备,才有了日后的大放光芒。

一个人的成就往往和他所受的挫折以及所积累的知识是成正比的,成就越大,经历的挫折就越多,总结的经验也就最为丰富。

从1832年到1843年,左宗棠足足做了12年的积累,这绝对是一段漫长而又难熬的岁月。

在读史者看来,这可能是左宗棠的人生低谷,但笔者可以肯定,那段时间左宗棠也一定很享受,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平常心是不会经营好每一个当下打持久战的。

而且,左宗棠虽然是在江湖中沉淀,曾国藩是在大清的官场中发展,但两人最终还是在平定太平军这件事中相遇,都作出了一番成就。由此可见,人生路上的某一独立事件根本不会决定整个人生,只要你不放弃。

也要时刻有这样的意识,人生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整个生命周期的重要一部分,千万不要想着快进。

总结一下:一个人一定要有翻篇的能力,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要执着于结果,要将人生拉长来看,专注地过好每一个当下,打持久战,时刻做好迎接机会的准备。

这就是左宗棠这个历史人物带给我们普通人的最重要的东西。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