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春天,西安城头飘扬起了五星红旗。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都,迎来了崭新的篇章。在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位37岁的年轻人肩负重任,走上了西安市军管会第一副主任、首任中共西安市委书记兼市长的岗位。他就是贾拓夫,一个用生命诠释“革命者”含义的共产党人。
“我是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往哪拧。”这句朴实无华的话,是贾拓夫一生的真实写照。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被毛主席称赞为“陕北才子”的革命家,14岁就参加工作,16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堪称少年老成。回望那段峥嵘岁月,1930年的西安街头,一位青涩的少年正悄然崛起。彼时年仅18岁的贾拓夫已经担任共青团西安市委书记,在这片热土上播撒革命的种子。谁能想到,19年后的他会重返故地,成为这座城市的“掌舵人”。
1935年,中国革命到了最危急的关头。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急需找到立足之地。正是贾拓夫,凭借对陕北地区的深入了解,向毛主席详细介绍了当地情况,建议红军北上陕北。随后,他亲自带队,携带电台寻找老战友刘志丹,最终在延安以南的甘泉下寺湾促成了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的胜利会师,为中国革命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9年接管西安时,这座城市百废待兴。面对治安混乱、经济崩溃、物价飞涨的严峻形势,贾拓夫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他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很快就让这座古城恢复了秩序,重现生机。
新中国成立后,贾拓夫的才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得到施展。从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到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从轻工业部部长到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他在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岗位上屡建奇功。彭德怀元帅曾这样评价:“我们党内真正懂经济工作的人并不多,陈云是一个,贾拓夫是一个。”这样的赞誉,足见其能力之出众。然而,历史总是充满着戏剧性的转折。“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位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却遭受了不白之冤。1967年5月7日,年仅55岁的贾拓夫含冤离世。直到1979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才为他平反昭雪,还其清白。
翻开贾拓夫的诗作《座右铭》,“有党万事足,无私一身轻。放下臭架子,甘当螺丝钉。行年过半百,壮志有兼程。老马途能识,悬崖奋勇登。”朴实的诗句中,透露出一个共产党人的赤子之心。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不慕虚荣,不计得失,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今天,当我们重读贾拓夫的故事,不禁会思考:什么是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什么又是真正的革命者品格?或许答案就藏在他的人生轨迹中:14岁参加革命,16岁入党,18岁担任要职,35岁引领红军,37岁主政古都,55岁献身革命事业。这一串数字,勾勒出一个革命者的成长足迹,也诠释了什么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
现如今,西安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但人们依然没有忘记这位为这座城市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第一任市长。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他的为民情怀,永远铭刻在这座古城的记忆中。
各位读者,当我们追忆贾拓夫的革命生涯时,你是否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和感悟。让我们一起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