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毛朱刘周任五大书记,还有2位候补书记:是谁?结局如何?

白晴聊历史 2024-11-08 01:06:14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中共五大书记你知道,可是两位候补书记你知道是谁吗?

1945年6月的一个夜晚,延安的窑洞里灯火通明。

刚刚闭幕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产生了五位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

这五位心腹之臣,将组成党的最高领导核心,在未来的岁月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可是谁曾想到,短短两个月后,毛泽东却突然提出要增补两位候补书记。

这个决定,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

风云突变:蒋介石突然邀请毛泽东谈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14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抗战胜利的曙光。

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然而政治的暗流涌动却从未停止。

就在全民狂欢还未结束之时,蒋介石突然给毛泽东发来一封电报,邀请他前往重庆,商讨国共合作事宜。

表面上,蒋介石态度诚恳,呼吁"共同勤力,从事建设"。

可是以毛泽东对老谋深算的蒋委员长的了解,这突如其来的邀约背后,必定暗藏杀机。

毛泽东心中明镜似的,这极有可能是一场鸿门宴。

但权衡再三,他还是决定前往赴宴。

一则是因为蒋介石已经通过各路媒体大肆宣扬此事,如果共产党不予理会,必将落下"不愿合作"的口实;二则是错过这次机会,日后恐怕再难有与国民党平起平坐谈判的机会。

最坏的打算:增补两位候补书记以防万一

话虽如此,但谨慎如毛泽东,又怎会不给自己留后路?8月26日,临行前两天,他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郑重提出增补陈云、彭真两位同志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毛泽东的考虑很简单,自己和周恩来此去重庆,前途未卜,万一遭遇不测,中央领导层就会立刻陷入瘫痪。

陈云、彭真两位德高望重的元老,正可以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稳定军心、主持大局。

当然,即便二人平安归来,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少了毛泽东、周恩来两位核心人物,中央工作的效率难免会受影响。

有陈云、彭真二人在,既可以分担书记处诸公的工作压力,也能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方寸不乱。

陈云:不惑之年的"多面手"

当毛泽东将陈云列为候补书记人选时,在场的人没有一个提出异议。

作为党内公认的"多面手",陈云的资历和能力,有目共睹。

1937年,38岁的陈云曾担任过中央书记处书记,协助处理党务工作。

长征途中,他出类拔萃的军事指挥才能,也让他成为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西安事变期间,是他出面与张学良、杨虎城谈判,力促双方达成抗日停战协议。

对陈云来说,从接手一个城市的管理,到指挥千军万马攻城掠地,从游说政敌握手言和,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似乎都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正是凭借过硬的工作能力和胆识魄力,他才能在37岁时就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并在日后成为毛泽东最倚重的左膀右臂之一。

彭真:低调谨慎的幕后推手

与陈云不同的是,当毛泽东把候补书记的职务交到彭真手上时,他第一反应居然是:"主席,我恐怕担任不了这么重要的职务啊。"

这倒不是他谦虚,实在是因为彭真一贯作风低调,鲜少站在聚光灯下。

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中,彭真可谓是一把好手。

他曾利用在国民党情报系统的关系,多次协助地下党员避过国民党的追捕。

抗战时期,又凭借高超的统战本领,游说国民党高官为我党做工作。

如果说陈云是一位善于掌控全局的"多面手",那么彭真就是一个低调谨慎、默默耕耘的幕后推手,是党内少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才。

毛泽东之所以选他,就是看中了他不激不厉、稳扎稳打的性格特点,认为他能在自己不在的日子里,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与其他几位书记集思广益、齐心协力把党中央的工作做好。

一个多月的考验:候补书记们挺身而出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启程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而此时的延安,尽管没了两位领袖的身影,却并未显得人心惶惶。

从陕北吹来的秋风,送走了盛夏的燥热,也吹散了人们心头的阴霾。

朱德总司令照旧清晨起来练拳,刘少奇忙着指导土地革命和城市工作,任弼时则一头扎进繁杂的党务之中……

一切似乎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形势变化之快、党内事务之繁重,如果仅凭他们三人,恐怕难以周全。

好在有陈云、彭真两位候补书记的加入,无疑让这副肩膀变得更加坚实有力。

经验丰富的陈云,很快进入了角色。

白天,他与刘少奇一起分析土地革命的形势,研究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新思路;晚上,他又和朱德总司令讨论军事战略,制定新的作战方针。

而彭真则发挥自己的特长,活跃在党政机关和群众组织之间。

他帮助任弼时梳理文件、起草电报,与各地领导干部保持密切联系;同时,他还走访工厂、农村,倾听群众心声,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维护根据地的安定团结。

就这样,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延安的大小事务井井有条,毫无纰漏,毛主席、总理外出谈判期间,根据地的革命事业稳步推进,根本不曾落下半拍。

平安归来:候补书记尽职尽责获赞誉

1945年10月11日,历经40多天谈判的毛泽东,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延安。

早在他下飞机之前,两万多名军民就已经在机场列队迎接。

伴随着如潮的掌声,毛主席健步走下舷梯,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而就在人群中,他一眼就看到了陈云、彭真的身影。

此时此刻,三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心照不宣地会心一笑。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平安归来,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而听完陈云、彭真的工作汇报后,毛主席更是连连点头,对他俩这一个多月以来的表现大加赞赏。

由此可见,两位候补书记不负众望,以过硬的工作能力和政治素养,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在党和革命事业最需要的时刻,他们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彪炳史册:两位书记的不凡人生

对陈云和彭真而言,出任候补书记,只是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中的一个小小片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副总理,主持财政经济工作。

在他的领导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工农业总产值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后,陈云以82岁高龄出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

直到1995年4月10日,这位90高龄的老人,才在北京香山的家中与世长辞。

而彭真,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北京市委书记、市长,亲手缔造了新中国首都的繁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74岁的彭真临危受命,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7年4月26日,89岁的彭真在北京逝世,告别了他奋斗了一生的伟大事业。

结语:

岁月如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回望70多年前的那个夏天,因为两位伟人的远见卓识和高瞻远瞩,陈云、彭真这两颗璀璨的政治新星,才得以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引领民族复兴的航程。

在缅怀先贤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传承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信息来源:

《陈云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彭真传》,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毛泽东传》,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

新华社、人民网等权威媒体报道

1 阅读:687
评论列表
  • 2024-11-20 10:56

    这用词、文笔,小学生都不如。小编,你还是别亵渎党史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