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逛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地上地下看山西

是个文化地平线 2024-05-10 13:39:19

俗话说:地上文物看山西,其实山西地下的文物也极其丰富。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建的8+3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山西博物院足够逛上一整天。作为省级博物馆,逛一下山西博物院,你可以了解到山西有哪些著名文物、重要的古建筑、佛寺、石窟、晋商大院、墓葬等,可以说是了解山西的一扇窗户。

概说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汾河西岸,毗邻山西自然博物馆、太原图书馆、中国煤炭博物馆。倒金字塔造型的新馆落成于2005年,正中是以镇院之宝晋侯鸟尊为原型设计的logo。和这两年新建的博物馆相比,山西博物院的规模不算很大,不过它还有个青铜分馆,展品也很丰富(两馆经常有文物轮换展出,有机会可以都看看)。

山西青铜博物馆展出的晋公盘

山西博物院现有藏品657474件,其中珍贵文物40418件,包括一级文物2135件,禁止出国文物4+2*0.5件(详见后文),无论藏品总量还是珍贵文物数量,在全国各省级博物馆中都排名前列。博物馆建筑面积92380平米,展厅面积36304平米,以上数据应该都包括了青铜分馆。

山西是古建筑大省,又有大量先秦墓葬,所以山西博物院的青铜器、造像、石刻、壁画收藏都很突出。此外,山西博物院也是少数常年展出大量书画的省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免费开放,可提前3天预约,大厅可领取各展厅导览,上面标注了重点文物的位置,方便游客打卡(展品有轮换,不一定都能看到)。每层都有饮水点,设施也算不错。

晋字的X种写法

2023年4月1日,山西博物院完成了基本陈列的全面改造。新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共展出3431件精美文物,其中1238件文物为首次展出。基本陈列大体由7个历史文化专题(在2、3楼)以及5个艺术专题(在4楼)展厅构成,主要聚焦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山西,以及建筑、佛教造像、戏曲、晋商等重点领域,并没有像云贵地区的省博那样涵盖整个历史时期。

基本陈列-历史文化专题文明摇篮

主要介绍山西的旧石器和新时期时代文化,分为人类远祖和华夏直根2个单元。

人类远祖

西侯度遗址发现的史前刮削器、石核等,距今约243万年,西侯度遗址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山西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达500余处,文化序列比较完整。

丁村人石器以及化石复制品。距今10万年前,山西出现了形态和现代人类相似的早期智人丁村人,丁村遗址是我国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发现的首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

距今2.8万多年前的峙峪遗址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石簇(箭头),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制作弓箭。

华夏直根

距今约7000年,山西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些仰韶文化早期的陶器,就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的遗存。

1926年,中国现代考古学先驱李济主持了西阴遗址的发掘,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主持的现代田野考古。这些彩陶器就出土于夏县西阴和垣曲下马村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彩绘蟠龙盘,出土于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3800年。陶寺是当时少见的大型都邑,已经有宫城、贵族、平民居住区的划分,被认为可能是尧都的所在。社科院也有件类似的彩绘蟠龙盘,是禁止出国文物。

陶寺文化土鼓,看起来有点像水罐。

陶寺文化玉神面,不巧出差了。

兴县碧村遗址出土的卜骨,碧村遗址和石峁古城同时,当时山西、陕西、蒙古交界地带出现了大量修筑在险要地势,设防严密的石城。

夏商踪迹

主要介绍山西夏商时代的历史,分为大夏之墟和殷商重地2个单元。

大夏之墟

虽然考古发掘并没有证明夏代的存在,不过文献中记载的夏代都邑,大多在今山西南部一代。这些陶器和箭簇,来自山西运城东下冯遗址,按年代算应该属于夏代。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已经出现了青铜箭簇,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殷商重地

殷商时期,商王朝直接统治着出产铜矿和盐的山西南部,而山西的中部和北部,则分布着鬼方等与商王朝若即若离的方国,呈现出商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融合的特征。

商代寝孳方鼎,出土于曲沃曲村,上面铸有铭文和铸造时间,表明这件铜鼎是商王康丁赏赐侄子寝孳,用于祭祀其父亲禀辛的宗庙彝器。这是商代少见的有长篇铭文的标准器,可用来断定纪年。

兽形觥,出土于灵石旌介商墓。觥是种酒器,商人爱喝酒,成语觥筹交错中的觥,说的就是它。商代的觥特别喜欢做成长角的造型,上博也有件造型相似的商代父乙觥。

灵石旌介商墓出土铁刃铜钺,河北省博也有件类似的。商代时中土一带还不能冶炼铁,这件铜钺的铁刃,可能是冶炼过程中偶然形成的。

龙形觥,出土于吕梁石楼桃花庄墓葬,属于禁止出国文物。这是我见过造型最特别的觥,虽说名字叫龙形觥,但看起来似乎更像鳄鱼。腹部装饰有鼍纹和夔龙纹,特别是鼍纹,即鳄鱼纹,在青铜器装饰中极其少见。传说龙形觥是姜子牙为民祈福的神器,姜子牙可能就是石楼人(具体哪里人,没定论)。

鸮卣,出土于石楼二郎坡遗址,看起来挺可爱。鸮就是猫头鹰,卣也是种酒器。

青铜靴形器,出土于柳林高红遗址,很小的一件器物。

长得像触角的双球铃,出土于保德林遮峪遗址。

虎饰匕形器,出土于石楼桃花庄,上面的老虎看起来非常呆萌,匕就是勺子的早期版本。

青铜和金饰品,出土于石楼桃花庄、保德林遮峪遗址。上面这些金属制品的画风和中原地区差别很大,属于草原风格的北方系青铜器,有学者认为,石楼桃花庄一带可能就是古代鬼方的所在。

晋国霸业

主要介绍晋国从建立到称雄的历史,分为肇基河汾、争霸春秋、三晋称雄3个单元,美中不足的是对三家分晋后的介绍比较简略。

肇基河汾

西周初年,叔虞封唐,居河汾之东。燮承继父业,改唐为晋。这部分介绍的是西周晋国的创业史。

一进门,大家把镇馆之宝晋侯鸟尊围得水泄不通,实在拍不到人散去后的照片。尊是祭祀时的盛酒器,鸟尊昂首回望的造型看起来非常神气,内有铭文“晋侯乍向大室寳尊彝”,据此推断,它可能属于唐叔虞之子晋侯燮。

晋侯鸟尊出土于曲沃晋侯墓地,大约制作于西周中早期,属于禁止出国文物。鸟尊出土时已支离破碎,之后经北大和上海博物馆专家修复,终于重回本来面目。

叔虞方鼎,原件藏于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这是迄今发现唯一一件唐叔虞自作之器,内有铭文48字。

晋侯苏钟,出土于曲沃晋侯墓地,属于禁止出国文物。晋侯苏钟共16件,其中14件因盗掘流落香港,后被上海博物馆买回收藏,剩余2件出土于曲沃晋候墓地8号墓。上面的铭文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周厉王亲征东国、南国的历史,对研究西周和晋国历史,以及历史断代有重要价值。

鸟盖人足盉,出土于晋侯苏夫人墓。盉是温酒、调酒用具,鸟盖人足盉上为朱雀,下为蛇龟,寓意夏至和冬至,足为人形,寓意圣人背负。

晋侯温鼎,出土于晋武侯夫人墓,下面有托盘,可以放木炭保温。

晋侯夫人组玉佩,出土于晋穆侯次夫人墓,属于禁止出国文物。整组玉佩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绿松石珠、玛瑙管等组成,共有204件,全长约158厘米,完整展现了西周的用玉制度和晋国的制玉工艺。当时的贵族浑身佩戴那么多玉器,举止就不得不文雅起来。

争霸春秋

春秋时期,晋国崛起为五霸之一,晋楚争霸成为春秋历史的主旋律。

春秋人足方盒,出土于闻喜上郭墓地,其实很小一个,“铜人抬棺”的造型看起来很别致。据推测,这可能是古人的粉盒,或者放小物件的盒子。

放大看,和晋侯鸟尊的造型有几分相像

荒帷,出土于绛县横水倗国墓地。荒帷是周代贵族的丧葬用具,相当于棺材罩,古人模仿居室的帷幄,盖在上方的叫荒,垂于四周的叫帷。这件是目前发现最古老、最大、保存最好的荒帷。

春秋蟠龙纹方壶,出土于侯马上马墓地。

春秋荀侯匜,荀国位于今山西省新绛县一带,后被晋国所灭,荀国文物存世极少。

春秋鸟形饰和青铜手柄。

三晋称雄

春秋晚期,晋国公室衰微,最终,三家分晋,各自称雄,拉开了战国的帷幕。

侯马盟书,书写在玉石之上,是春秋晚期赵简子同其他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遗物,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条约实物之一,青铜分管也陈列了一部分玉片。

盘子比光盘直径略小,上面的纹饰也很精致

战国铜栖立人擎盘,出土于长治分水岭,盘子下有活动部件,可灵活转动。这件器物尺寸不大,做工非常精巧,具体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

春秋夔龙纹铜建鼓座,出土于太原赵氏墓地,是三家中赵家的鼓座。

高柄小方壶,出土于赵卿墓。赵卿就是赵简子,这种形制的壶,大约兴起于春秋末年。

民族熔炉

主要介绍秦汉到隋唐,山西地域民族融合交汇的历史。分为长城内外、平城时代、别都晋阳、异域来风4个单元。

长城内外

山西北方地处农牧交界地带,长城横贯其间,农牧文明在此碰撞,这部分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的山西。

胡傅酒樽,出土于右玉大川村,当时属于匈奴、汉族杂居地域。酒樽重约百斤,通体鎏金彩绘,融中原器型和草原装饰于一体,技法非常罕见。

胡傅温酒樽,和胡傅酒樽同时出土,器型较小,装饰更加精致。周身装饰有浮雕虎、牛、羊、猴等十多个动物。

西汉雁鱼铜灯,灯光燃烧时产生的烟气可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盛水的雁腹,防止空气污染。

四神染炉,出土于朔州平朔汉墓,上面可放调味酱,下面可放木炭加热,是当时上层社会的食器。

西汉草原风格的铜饰牌,一直到南俄罗斯乌克兰都可以找到类似的饰牌。

平城时代

南北朝时期,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成为北魏的都城,这是平城作为北方政治军事中心的辉煌时代。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漆画屏风板(复制件),属于禁止出国文物。这件屏风是以漆作为颜料绘制而成,实质是板上绘画,屏风的另一部分藏于大同市博物馆,这就是山西省博的另半件禁止出国文物。由于漆木器难以保存,不常展出,所以没能看到原件。

北魏智家堡棺板画,绘制于木板之上,是了解北魏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大同出土北魏伎乐俑和舞俑,虽然造型简单,但非常生动,仿佛能感受到杂技表演者的专注和围观者的兴奋。

孙龙石椁,出土于榆社河洼村,石棺雕刻质朴、还有准确的纪年,是研究北魏前度洛阳猴山西墓葬文化的重要资料。

北魏石雕人物动物砚,雕刻有莲花形笔插以及骑象、舞蹈、角抵等内容,是北魏时刻的佳作。

别都晋阳

东魏时期,今天太原西南的晋阳成为高欢的霸府,北齐建立后,晋阳升级为别都,这是太原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北齐娄睿墓出土武士俑、镇墓兽等,看起来都是一家人。

北齐徐显秀墓出土骑马陶俑,脸上都挂着北齐的微笑。

徐显秀墓彩绘石雕墓门,神兽的造型和飞动的线条感,让我想起前几天看的北齐壁画。

北齐黄釉莲花尊,莲花造型体现了佛教的影响。

异域来风

北朝时期,山西地区诸族交融,这里甚至可以看到中亚的粟特商人和波斯珍宝。

隋代虞弘墓石棺椁,发现于太原王郭村。虞弘是来华的粟特人,粟特人善于经商,北朝以来沿着商路大批来到中国。石棺椁以汉白玉雕凿,为三开间仿木结构歇山顶建筑。虽然整体造型是中式建筑,但上面的浮雕和彩绘却带有浓郁的波斯和中亚风格,描绘了宴饮、乐舞、射猎、行旅等场面,见证了当时中外密切的文化交流。

北魏时期波斯风格的狩猎纹鎏金银盘、童子葡萄纹鎏金银高足杯、人物动物纹鎏金银高足杯。北朝时期,萨珊波斯使者曾5次造访平城,出现波斯式器物也就不奇怪了。

北魏磨花玻璃碗,不知道是波斯传入还是本土制作,总之在中国古代,透明玻璃器还是不多见的。

北齐胡人俑,足以入选表情包的造型。

北齐鼓吹骑俑,出土于贺拔昌墓,圆滚滚的造型挺可爱。

佛风遗韵

主要介绍山西的佛教艺术,以造像为主。分北朝风貌、盛唐气度、宋明世相3个单元。

北朝风貌

北朝时期,佛教空前繁荣,著名的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即开凿于这一时期。

北魏南涅水造像塔,石塔每一级四面开凿佛龛,顶部安放塔刹,雕刻题材丰富,为民间捐资建造而成。

北魏程哲碑,青石质,仿造石窟式样雕凿,融造像碑与墓志一体。

北周陈海龙造像碑。

东魏白石雕释迦立像,北魏早期的佛像带有外来风格,到了东魏时期,佛像造型已经中国化,呈现出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时代特征。

北齐释迦七尊像,正反面都有彩绘,其上雕刻有佛、弟子、菩萨、供养人、力士、童子、佛塔、飞天等形象。

北齐鎏金力士像,忽然来了个写实造型,画风不同的,感觉简直不应该是这个年代的作品。

北齐释迦头像,说一个人长得很佛,大概就是如此吧。

盛唐气度

唐代时期,佛教造像风格转向丰腴健美、雍容华贵,所谓盛唐气度。

唐代邓峪石塔,由底座、塔身、塔檐、塔刹四部分组合而成,曾遭盗窃,最终恢复如初。

释迦坐像,展厅特地布置成石窟藻井的画风。

唐代菩萨立像,可能因为头部遗失的原因,感觉身体看起来特别美好。

唐代白石雕阿难立像,阿难和迦叶都是佛陀的弟子,经常成对出现。

宋明世相

宋代,佛教各派走向融合,乃至与中国传统信仰结合,石刻造像逐渐衰退,其他形式的彩塑、木雕、壁画、水陆画等逐渐流行起来。

朔州崇福寺征集辽代观音菩萨立像,相对唐代,这一时期的佛像风格转向写实。

北宋罗汉坐像,由铁铸造,也是写实风格。

右玉宝宁寺征集明天顺年间天藏菩萨画像。

一些明清时期的铜鎏金佛像,有些带有西藏风格。

戏曲故乡

山西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故乡”,本展厅分为戏曲先声、搬演人生、梆音彻响3个单元。

戏曲先声

从先秦到隋唐五代,已经有说唱、假面等表演形式,可以称之为戏曲先声。

西汉俳优俑铜镇,造型简约中带着滑稽。俳优是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他们发展出了最早的说唱、滑稽艺术。

北齐娄睿墓等墓葬出土的乐舞、鼓吹陶俑。

搬演人生

宋金时期,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最早的杂剧、戏曲逐渐诞生。元曲四大家中有三位,就和山西有关。

金代戏剧砖雕,想起小时候看的连环画场景。

平定西关金代墓葬杂剧壁画,可以看到,金人的官服其实和宋人差不多,但发型还是很特别。

金代戏剧中的各种角色,出土于运城稷山县化峪3号墓,感觉都可以当表情包。

金代侯马董明墓戏台及杂剧俑仿制品,展现了金代戏台的构造,以及戏剧场景。

梆音彻响

明末清初,梆子戏兴起,一直传扬至今。

明代瓷制胡人乐舞陶俑。

清代云龙纹紫檀鼓,戏班子的乐器。

清代缂丝戏服,成本可不低。

天下晋商

明清时期,晋商兴起,本展厅分为渊源、辉煌、承传3个单元。

渊源

明初,依托北部边防需求以及开中制的推行,晋商通过经营粮盐逐渐兴起。

描绘山西人制盐的场景。

辉煌

清代,晋商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从此走向辉煌,一度票号遍天下。

当铺场景复原。

清代日升昌号的印章。

清末裕和德钱庄钱帖及印刷板。

清代晋商用的精致小秤。

承传

昔日繁荣的晋商已经成为历史,但他们留下的大院和文化依旧流传。

乔家大院模型。

明代木雕关公立像,关羽是山西人,关公崇拜兴起于山西,晋商也普遍崇拜关羽。

基本陈列-艺术专题土木华章

开门就是以敦煌五台山图壁画为原型的彩绘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全国古建筑第一大省,数量多、时代全、种类齐、精品多,土木华章展厅分为早期营建、大唐遗构、千年法式、精工华筑4个单元,系统呈现了山西的古建筑发展史。

早期营建

从地穴、棚屋到成熟的木结构建筑,虽然山西并没有留下唐代以前的建筑,但考古发现和文物、壁画上的建筑图像,足以让我们了解早期建筑的风貌。

汉代绿釉陶楼,出土于运城闻喜县。

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门楼图,展示了北朝门楼的特征,尺度较大,有现场感。北齐壁画博物馆看到的是复制品,原作在这里。

北魏宋绍祖墓屋宇形石椁。

北朝空心砖,古人看来也讲究减重,节省材料。

北齐厍狄迴洛墓出土木建筑部件。

大唐遗构

山西保留了全国大多数的唐代、五代建筑遗构,包括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殿。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模型,这是我国现存的少数唐代建筑之一。

佛光寺东大殿后檐柱头斗拱的一比一复制模型。

建筑模型可以触摸,甚至连标牌都有盲文版,还是第一次在博物馆看到盲文标牌。

展板上介绍的山西现存唐五代木结构建筑。

千年法式

宋代,随着《营造法式》的颁行,中国古建筑的规范、结构、造型趋于确定。山西现存有全国75%以上的辽、宋、金时期木构建筑,蔚为大观。

应县木塔模型,展板上还有剖面图、分解图等。

宋代酱黄釉狮子脊兽,原本是太原芳林寺的建筑部件。

宋代彩釉塔式罐。

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壁画的复原,新探访目的地+1。

中国古代斗拱的演变。

精工华筑

山西现存元明清建筑2.5万余处,元代建筑数量居全国首位,这部分呈现了元明清建筑的发展。

芮城永乐宫重阳殿元代琉璃鸱吻,鸱吻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的一种装饰,一般为龙形或鱼形。以前远看不觉得,近看才知道原来那么大。

清代的龙穿花卉琉璃脊饰。

明清时期的壁画圣母朝会图。

关于壁画和建筑彩画的介绍。

永乐宫的元代琉璃香炉。

二十八宿彩塑,收集于汾阳太符观,展出了其中的8尊。二十八宿是道教的崇拜对象,彩塑高约1.2米,造型写实生动,仿佛身边之人。

玉韫华夏

分为美石有灵·礼仪以彰、润泽以温·喻瑞喻德、清室雅伴·静潋芳华3个单元,介绍了中华文明有着独具一格,系统深厚的玉文化。

美石有灵·礼仪以彰

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发展出礼仪用玉的传统,在祭祀、朝觐、盟誓、赏赐、丧葬等仪式中广泛使用玉器,并在西周形成制度。

黎城县出土神面纹玉戚,这是迄今所知仅有的明确出土地点的神面纹玉戚,上面雕刻的可能是神明的形象。

西周人首神面纹玉戈,出土于曲沃晋侯墓地。玉戈上的细线,每毫米距离有五六根,不知道是用什么技术雕刻的。

西周缀玉覆面,出土于曲沃晋侯墓地,是流行于西周到汉代的一种丧葬面具。

润泽以温·喻瑞喻德

君子佩玉,佩玉兼具装饰和礼仪功能,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门类。

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玉项饰。

晋侯墓地出土西周玉罍,造型和纹饰都类似青铜器,非常少见。

西周玉鹿。

西汉螭纹玉剑璏,古代剑上的装饰。

清室雅伴·静潋芳华

唐代之后,玉器逐渐走下神坛,走向世俗,其装饰意义变得越来越强。

明代的青玉松下老人玉山子。

清代荷叶形玛瑙碗。

清乾隆时期白玉嵌宝石描金碗,玉石半透明质地,这是清代工匠仿造痕都斯坦玉器(印度玉器)制作的。

一套清代玉器——兽面纹兽耳活环、青玉蕉叶纹方觚、紫檀木嵌银丝嵌玉菱角方盒。

清代碧玉龙钮印,一看用的人就应该很有权势。

翰墨丹青

陈列中国古代的书画作品,分绘画、书法2个单元。由于书画保存比较困难,很多博物馆平时不会大规模展出古代书画作品,山西省博日常有书画看,这点很难得。

*.其实山西省博最突出、最有特色的绘画藏品是壁画,不过分散在各个展厅,不在翰墨丹青馆。壁画有时有特展,娄睿墓、九原岗、水泉梁的几幅壁画藏品,现在在北齐壁画博物馆展出。

*.同样为了便于保存,博物馆的书画展品一般都会定期轮换,我贴出来的只能供参考。

绘画

元代起蛟图轴,越早的画作,一般博物馆收藏、展出得越少。

明代蓝瑛,秋溪放棹图轴。蓝瑛是浙派后期的代表人物。

清代王原祁,晓烟宿雨图轴。王原祁是清初四王之一,可以说是当时最著名的山水画家之一。

清代黄慎,苏武牧羊图轴。黄慎是扬州八怪之一,这幅画看起来有点眼熟,像是语文书里的苏武牧羊插画。

清代高其佩,松鹰图轴。

清代吴昌硕,凤仙图轴。吴昌硕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几大画家之一,以篆刻书法技法入画。

明代傅山,书画册。傅山是明末清初的山西人,精通医学、书画、经史,太原有好多他题字的牌匾,他就是武侠小说里的傅青主。

书法

明代傅山,诗文手稿册。傅山是本地人,这边他的作品自然就比较多。

明代祝允明,草书杜甫诗轴。祝允明是吴门四才子之一,祝枝山是也。

明代倪元璐,草书五律诗轴。倪元璐是晚明官员、书法家,1644年自杀殉国。

清代伊秉绶,楷书五言联。传说现代的方便面就源自伊秉绶创制的伊府面。

方圆世界

货币可能是很多博物馆中规模最大的藏品。山西博物院藏有数十万件古代货币,体系完整,尤以三晋货币最为突出。展厅分为货币萌芽、先秦铸币、制行铢两、宝文千年4个单元。因为上博货币馆的藏品很全,而且大一统朝代货币比较类似,所以这部分我看得比较快,没多拍。

*.山西博物院有一些波斯货币,在民族融合展厅。

货币萌芽

从海贝到铜贝,商周时期,中国的货币逐渐走向成熟。

商代铜贝,出土于保德林遮峪。

先秦铸币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铸造了刀币、布币等各种金属货币,种类多样,纷繁复杂。

西周的铲形工具和原始空首布。

战国的各种布币。

钱币上的晋字。

制行铢两

秦汉时期,复杂的货币被统一为天圆地方的方孔铜钱,从秦代到隋唐,五铢钱历经了700多年的沧桑岁月。

一展柜的古钱币,感受到壕的气息。

宝文千年

唐武德四年(621年),始铸“开元通宝”,从此以后,中国货币进入以年号、国号加上通宝、元宝等组合的宝文时代。

金代的贞祐宝券五十贯钞版,也就是印刷纸币的雕版。

明洪武金锭,重约2千克。它的出土弥补了中国以往没有出土大金锭的空白。

八路军敌后根据地的货币。

瓷苑艺葩

中国在国外的别称,是瓷国,博物院收藏有山西本地烧造以及来自其他窑口的大量瓷器,分为星火积著、三晋窑火、国瓷天工3个部分。

星火积著

主要陈列先秦至南北朝,乃至宋元时期的各地瓷器,梳理瓷器早期发展史。

西周青釉原始瓷洗。

北齐娄睿墓出土青釉贴塑兽面纹龙柄鸡首壶。

辽代定窑白瓷三叉提梁壶。

北宋耀州窑青釉划花执壶。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花水波纹碗。

三晋窑火

展示山西本地窑口烧造的的瓷器,其风格大多比较粗犷,融合北方各地技艺。

金代大同窑黑釉剔花卷叶纹梅瓶。

元代怀仁窑黑釉鸡腿瓶。

元代浑源窑绞胎纹高足碗。

元代浑源窑钧釉玉壶春瓶。

金代孟家井窑绞胎折沿盘。

金代介休窑白瓷褐彩牡丹纹盒。

金代三彩虎枕。

国瓷天工

主要陈列明清以来的瓷器,以景德镇窑瓷器为主。

明代何朝宗瓷塑白瓷达摩立像,何朝宗是江西人,生于福建德化,德化以白瓷出名,何朝宗以瓷塑闻名,两者结合,就有了上面的白瓷瓷塑。

清乾隆炉钧釉瓶。

临时展

山西博物院本馆1楼,顶楼过厅和周围附属楼设有一些临展厅。我来的时候,有个太原龙泉寺唐代地宫出土五重宝函的小展。

五重宝函以石函、木椁、铜椁、银椁、金棺的顺序由外向内依次安放。其中最内部的金棺中藏有23粒佛舍利子,见证了古印度舍利瘗埋文化与唐代传统丧葬思想的结合,上图是鎏金铜椁。

银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