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王后代取名规则极为严格,头一个字有清晰规定,第二个字的偏旁也有着对应的规定。
而且根据近远不同也有严格的限定。
比如大家常见的“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这些字只有康熙的后代才可以用,其他宗室严禁使用。
第二个字的偏旁,仅嘉庆的后代方可使用。
比如道光的后代,都是奕纬、奕纲奕继。
同治叫载淳,他的堂兄弟光绪叫载湉。
溥仪的兄弟几个分别是溥仪、溥伦溥杰。
其中溥杰应该写作溥傑。
但是由于繁体字转简体字的原因,加上溥杰先生本人的意愿,所以大家一般写成“杰”。
皇室姓名固定的由来清代的皇室的名字的规定也是逐步形成的,在关外的时候,都是用的满名。比如努尔哈赤,本意是“小野猪”。皇太极的意思“王子”。顺治的福临也是满语,表示有福气的意思。
入关后清廷开始取汉名,不过早期取的都比较随意。比如顺治的几个儿子“牛钮、福全、玄烨、常宁”。其中福全直接和他父亲用了同一个字,完全没有避讳的意思。
到了康熙朝,开始逐步采用汉人的办法。但是早期也是非常混乱。到了康熙二十年,把所有儿子的名字全部改了,使用“胤”。这个时候还给后代规定了“弘、永”等辈分。非康熙的后代,不得使用帝系的辈分。
康熙另外规定了名字第二个字的偏旁。像胤禔、胤礽、胤祉、胤禛这些,能看出来字的偏旁是一样的。
经过雍正、乾隆朝代,清代的姓名制度完全的完善了起来。乾隆十二年,乾隆的长孙出世,按照规定给他取名绵德,第一个字采用“绵”,第二个字采用“心”底。
乾隆三十二年的时候,乾隆的第一个曾孙出生啦,给他起名为奕纯。
随着宗室人口的繁衍,按照规定取名的人也越来越多。
为了限制这种情况,道光十年,道光皇帝下令将自己的儿子和侄子的名字第二个字由乾隆规定的“纟”改为“言”。这样他的儿子咸丰的名字就是奕詝。
至此以后,嘉庆的后代的名字第二个字采用特定的偏旁,康熙其他后代不得使用。
咸丰之后,男丁的数量较为微薄,没有再次改变的意义。故而此规定一直延续至清代终结。
有意思的是,清朝皇室一直在用带有汉文化特征的名字,不过他们却拼命阻止那种过于汉化的状况。
首先严禁满人使用三字汉名。清代宗室满吉善的父亲叫满保。乾隆得知后非常不高兴,勒令改名为吉善。
嘉庆那个时候,有个宗室起名为“清永泰”,后来又被嘉庆改成了“永泰”。
汉八旗的满化满族(特别是皇族)都在选择汉名的时候,汉族八旗的子弟却都在选择满名。
袁崇焕的六世孙、江宁将军福明阿,是汉军正白旗人,不过却取了个满名福明阿。有一些人对福明阿的袁氏血统持怀疑态度,不过他的确是汉军正白旗人。袁崇焕后代的身份,是他自己所声称的,他曾多次当众表示这一点。
宣统三年,清军统领端方被抓拿,他向义军求饶说,他本是汉人出生,入旗才几代,家里原来姓陶。
太平天国时湖广总督官文是内务府汉军旗,本来姓王,也取了满名。
汉军旗取满名,满人取汉名,这倒是清代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知是否清代专家研究一下这个背后的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