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弃婴被中国夫妇收养,多年后成顶尖科学家,坚守新疆60年

卡门的事 2024-08-01 20:16:38

文|卡门的提琴

编辑卡门的提琴

1938年,天津的教会医院,一个白人婴儿刚被生出来就被遗弃在这里,多年后,这个白人孩子竟然成长为了一位顶尖的科学家,在中国地质界声名远扬。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毅然决然地扎根新疆,在那片苍茫的大地上,奉献了整整60年。

他就是李忆祖,一个将生命融入这片土地,将爱国之情镌刻于心的伟大科学家。

是什么让一个白人婴儿与中国结下如此深厚的缘分?是什么支撑他在新疆这片艰苦的土地上坚守了60年?在那60年里,他经历了什么,又创造了什么奇迹?

命运的转折

1938年,一个特殊的孩子在天津的一家教会医院呱呱坠地。

他有一头金发,一双碧眼,浓眉高鼻,是个不折不扣的“洋娃娃”,然而,就在他出生后不久,他的亲生父母却不知所踪,留下他在医院里啼哭。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一对中国夫妇身上。

李端甫和赵秀珍,这对善良的夫妻,偶然得知了这个不幸婴儿的遭遇,当他们来到婴儿床前,看到这个可怜的小生命时,内心被一种强烈的怜悯之情所震撼。

在那一刻,夫妻俩做出了一个改变婴儿一生的决定。

他们决定收养这个弃婴,给他一个家,为了让孩子铭记自己的身世,永不忘本,他们给孩子取名“李忆祖”。

然而,抚养一个外国娃娃在当时的中国并非易事。

1938年,正值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大地的时候,李忆祖的外国面孔常常给这个家庭带来麻烦,招致异样的目光和流言蜚语。

为了孩子的安全,李端甫夫妇决定带他回山东老家,在那里,民风淳朴,李忆祖得以安然度过童年时光。

尽管李忆祖是个“洋娃娃”,但养父母却视他如己出,即便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也尽其所能给他最好的。

一次,一位德国老太太想要收养李忆祖,但赵秀珍坚决不同意,在她心里,李忆祖就是自己的孩子,谁也不能把他带走。

正是养父母无私的爱,播下了李忆祖心中感恩的种子。

他暗自立下誓言,长大后一定要回报养父母,回报这个收留他的国家。

追梦之路

李忆祖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深知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为了实现报国的梦想,他格外用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195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地质学院,这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大院校之一。

大学期间,李忆祖表现出众,尤其擅长专业课,1961年毕业时,他被直接分配到北京工作。这个结果让周围的同学羡慕不已,在他们看来,留在北京意味着光明的前途:工作稳定,待遇优厚,离家人也近,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然而,就在大家为他高兴时,李忆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要放弃北京的一切,去支援新疆建设。

在那个年代,新疆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经济条件,吓退了不少人。

李忆祖的决定自然引起了很多非议,有人质疑他的动机,认为他这个“外国人”不安好心。

面对流言蜚语,李忆祖坦然处之,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学成报国。

他深知,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新疆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正是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他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忆祖的决定得到了养母赵秀珍的支持。

尽管儿子远赴边疆会让她牵肠挂肚,但她明白,这是儿子的理想,是他回报祖国的方式,她怎能不支持?

就这样,怀揣着建设祖国的梦想,李忆祖踏上了开往新疆的列车,开始了他扎根边疆的传奇人生。

戈壁荒漠播火种

初到新疆,李忆祖从事野外勘探工作,他不畏艰苦,和工人们一起,跋涉在戈壁荒漠中,攀爬冰山雪岭,踏遍天山南北。

野外勘探的条件十分艰苦,酷暑严寒,风餐露宿是常态,有时候,车辆无法通行,他们就背着几十斤重的设备,步行数十里。

有一次,李忆祖和同事的车在山间陷入泥潭,众人费尽力气也无法将车推出,无奈之下,李忆祖只好步行数里,去寻求附近牧民的帮助。

就是在这样的跋涉中,李忆祖被新疆各族人民的淳朴善良所打动。

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经常给野外作业的地质队送去食物和水。

一次,李忆祖不小心迷了路,当地的哈萨克族牧民不仅给他指明了方向,还邀请他去家里做客,端出了最好的馕和奶茶。

就这样,在戈壁荒漠中,李忆祖播下了火种,他对新疆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视这里为第二故乡。

即便有几次调回北京的机会,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他说:“新疆的地质工作太重要了,我不能离开。”

二十多年间,李忆祖跑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从准噶尔盆地到塔里木盆地,从阿尔泰山到昆仑山,他的足迹踏遍了这片广袤的土地。

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渊博的地质知识,他成长为新疆地质界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新疆地质勘探的活地图”。

“疯老头”的执着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常年野外作业,李忆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他不得不离开一线,调入教育系统工作。

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他同样兢兢业业,将多年的实践经验融入教学,给学生们上了生动有趣的地理课。

1988年,李忆祖退休了,按理说,他可以安享晚年了,但他依然闲不住。

他先后担任乌鲁木齐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自治区科协科技讲师团讲师等职务,继续为新疆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李忆祖开始了义务科普讲座之路。

20年间,他走遍新疆50多个县市,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他自掏腰包购买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制作生动的课件,他的讲座深入浅出,极具吸引力,每场都座无虚席。

2011年,已经73岁高龄的李忆祖又一次出发了。

这一次,他要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大型纪录片《地理•中国》新疆篇。

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再次跋涉于新疆的山山水水,攀登冰川奇谷,穿越火焰山,只为把新疆的壮美风光展现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

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异常艰辛。

在海拔5000多米的冰川上,稀薄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变得困难,在连绵数十里的沙漠中,炙热的阳光晒得人头昏眼花。

73岁的李忆祖曾体力不支晕倒在沙漠中,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当摄制组的年轻人们看到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不顾酷暑严寒,翻山越岭只为拍好每一个镜头时,都不禁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三年的跋涉,数千公里的路程,李忆祖和摄制组完成了一部堪称经典的纪录片。

当《地理•中国》新疆篇播出时,观众们终于看到了一个鲜为人知却又美得惊心动魄的新疆。而这,正是李忆祖毕生的心愿。

纪录片的最后,有这样一个场景:夕阳下,李忆祖站在巍巍天山之巅,夕阳给他的白发镀上一层金边。

这一刻,他似乎又回到了年轻时,回到了那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地质勘探者。

80多年的人生,60年的新疆岁月,李忆祖几乎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从戈壁荒漠到冰川雪山,从地质勘探到教书育人,他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何为爱国,何为奉献。

李忆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人们说,李忆祖或许没有中国人的血统,但他有最赤诚的中国心;他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有脚踏实地的坚守。

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成为一个时代的楷模。

总结

如今,李忆祖已经86岁高龄,他常对年轻人说:“奉献不分大小,贡献不分长幼。每个人都应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是一点点,也是伟大的。”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无限热爱,也昭示了一个普通人对家国的无悔奉献。

他的精神,他的品格,他的情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

让我们向李忆祖先生致敬,向所有像他一样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致敬。

是他们,用平凡铸就伟大,用执着书写传奇,用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的真谛,用生命点亮了民族复兴的明灯。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