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以及截图,请知悉。
1948年12月25日,中央授权新华社对外公布了43名国民党头号战犯的大名单。其中一些人的名字非常可恨,但也有一些人很是无辜。比如仅仅只有中将军衔的杜聿明也在名单当中。
杜聿明在名单当中排行第36位。尽管这个位置比较靠近末端了,可是杜聿明在国民党内部担任的职务职级不高也不是很重要。一句话,杜聿明好像没有达到罪大恶极可以诛杀的地步。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答案是杜聿明虽然只有中将军衔,却是老蒋的死忠。明面上来看,杜聿明既不是蒋介石看重的核心成员又不是党军政机关的一把手,应该无法踏进核心圈子。
而没有踏进核心圈子的基本上都被老蒋拿去当炮灰和替罪羊使用了。这一点可以从国民党军队内部存在美械王牌师、日械师旅和国械部队得到证明。核心圈子的大部分都执掌了美械师。
不被老蒋看重的基本上都使用的是抗日战争当中缴获日军的武器装备和来自国军兵工厂自行生产的武器装备。但淮海战争中的美械部队几乎被解放军消灭干净,蒋介石一下就慌了。
不仅留下李宗仁代总统一职,自己更是赶忙从南京撤出。生怕解放军不日发动渡江战役而后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所在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第十一师是美械王牌部队,号称精锐师。
但蒋介石却在黄维和胡涟当中选择了黄维,让黄维担任第12兵团的司令。尽管胡涟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还得到了毛主席“狡如狐,猛如虎”的评价。可是蒋介石并没有重用胡涟。
而是看资历、内部派系斗争最终选择相信黄维。但杜聿明看起来却很像是游离在核心圈层之外但仍旧备受老蒋看重的为数不多的将领。杜聿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两大战役。
尽管后来被俘且深受感化,可杜聿明在打仗之时一点也没有放水,反而对解放军连下死手。杜聿明在上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后不久便得出要想接收东北领土主权必须要靠武力的结论。
对蒋介石死忠的几大将领之一杜聿明经过和苏联的接触,认为国民党军只有先占领几个要点才能和活跃在东北地区的东北民主联军相抗衡。辽沈战役的大势就这样拉开。更为重要的是,杜聿明也并非主官出身。
这里的主官出身说的是各大战区的军事主官以及各大部队的司令职位。杜聿明于1942年出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一职。这里的副职即是最好证明:不是大权在握的军事主官。
事实上,即使是副职,杜聿明也做到了事无巨细请示蒋介石。在蒋介石和史迪威将军产生分歧的时候,杜聿明曾经请示蒋介石: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您的决策,要怎样做才好?
蒋介石回答说,先发电报请示我。这样一来,答案就很明显了。那就是杜聿明很识时务,知道怎样去效忠党国。其他人效忠党国的方式可能还会对蒋介石有所不满,但杜聿明不会。
杜聿明这样的态度让蒋介石自然很是满意。最为主要的是,杜聿明身上有一个可以利用的价值。那就是告诉一众国民党将领,出身资历不行没关系,只要是黄埔的又很听校长的话。
那就可以得到重用。即使在职务上可能不是那么明显,但也会得到相应的职位。这也是杜聿明急忙发起辽沈战役但却没有在战后被“斩杀”革职查办的原因所在。反而杜聿明还升职了。
杜聿明在1948年时出任徐州“剿总”副司令一职。这个职位相较于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来说,无疑多了一些分量和实权。因为淮海战役开打之前,徐蚌战场大部分地区都在国民党手里。
国民党成立了四大剿总,分别是华北“剿总”、东北“剿总”、华中“剿总”和徐州“剿总”。徐州“剿总”有六个副司令官,分别为:杜聿明、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和李延年。
而徐州“剿总”的总司令却是被称为“猪将”的刘峙。刘峙和杜聿明是师生关系,刘峙在黄埔军校当过一段时间的教官。这样的安排意味不言自明。而且刘峙上任之前一直被弃用。
国民党淮海战役的实际指挥者刘峙在1946年任职郑州绥靖公署主任,但没过多久就被人顶替。按照常理来说,徐蚌战场至关重要,如果丢失了那么国民党军就会大势已去。可刘峙还是成为了明面上的军事主官。
而孙震、刘汝明等人也都是跟随刘峙多年的老部下,在刘峙出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一职时,孙震、刘汝明等人就是副主任。因此杜聿明看似升职不大,但其实可以操作的空间非常之大。
然而,杜聿明虽然个人能力比较突出但有一个最明显的缺陷。
这个缺陷就是遇事总要请示蒋介石,生怕让蒋介石不满:如果赢了战争,那杜聿明难免有着功高盖主之嫌;如果输掉。
那杜聿明则难逃其咎。其实这不仅仅是杜聿明的困境,更是大多数国民党将领的困境。很多国民党将领是军校出身的,得到过专业的培养。在打仗方面并不比穷苦人出身的我党将领差。
但唯独在请示打仗这一条上败下阵脚。在我党,打仗的指挥权在将领自己手中。如淮海战役指挥者粟裕大将,粟裕大将就没有出现一边打仗一边请示毛主席的情形,反而是放手去干。
最终赢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反而是杜聿明一直靠请示打仗,不仅延误了战机而且事后要想补救也为时已晚。归根结底,蒋介石败和国民党败的原因不是没有得到各方势力的帮助。
反而是败给了对权力的欲望以及极度膨胀的掌权心理。要说各方势力的帮助,苏联、我党、美国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都帮过老蒋,可为什么到后来这些曾经帮助过他的都一一离去?
难道这些势力都不行,都有罪过在身?答案很明显了。那就是各方势力在同蒋介石接触过后得出了蒋介石不足以成事的结论。蒋介石这样的大权在握和企图复辟帝制的张勋没区别。
虽然蒋介石用的是一系列近代套壳,比如宪法、民国总统以及实行军国主义统治,但根本上和专制无异。曾有邱清泉这样的将领公开和蒋介石叫板,但下场却没有杜聿明这类死忠党好。
杜聿明扮演了救火队长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杜聿明一味靠请示打仗可杜聿明却扮演了救火队长的角色。救火队长的意思很明显,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而蒋介石用人的首要原则又是必须要听话忠诚于他的。
这就造成虽然国民党军队内部看起来人才济济,但是真正深受蒋介石信赖的并没有几个。非嫡系出身的杜聿明和宋希濂就是其中之一。但类似于他们俩这样的死忠党人数毕竟有限。
国民党内部派系众多,不支持老蒋的高级军官将领也有很多。在一些紧要关头,那些不听话的将领老蒋并不放心。再加上杜聿明个人能力突出,是公认的黄埔军校走出的十大名将之一。
杜聿明一直被老蒋随手拿来用。但是杜聿明的职位不能太高,因为国民党内部讲究出身和威望,杜聿明即使再厉害再深得老蒋信任也不能打破铁律。这是国民党维护表面统一的里布。
如果彻底撕掉了,国民党很可能会就此四分五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民党内部的腐朽并不是蒋介石一人铸就的,而是国民党内部长期处于各种派系斗争之下的必然结果。
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一直存在,最终要了国民党的命。国民党将领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听命于蒋介石,简单来说就是直属;另一条路就是投靠其他派系。
通过派系斗争尽可能地获得好处,比如壮大自身力量获得更大话语权。另一方面,直属于蒋介石的将领势力和不同派系的将领势力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中。经历了大小规模的会战后。
直属于老蒋的这部分势力变得越来越弱,到后期以致于出现了无人可用的突出情形。派系斗争在最开始还声名不显,但到了后期愈发严重。这也是国民党军打内战失败的一大原因。
在国军上将里,有很多都是手握一方大权的地方军阀,如阎锡山、白崇禧等。还有执掌土木系的陈诚,曾经坐到“参谋总长”的位置上。杜聿明和这些人相比无疑资历尚浅后台轻。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杜聿明是蒋介石的死忠,但蒋介石有时战败了不会承认是自己过度干预的结果,反而会让死忠于他的将领背锅。杜聿明扮演的救火队长角色越频繁升降级也越多。
到后来便出现了这样一幕:虽然是中将但在老蒋的心中很有分量,很多关键时刻都靠杜聿明,而非其他派系的大佬。事实上,在抗日战争当中这些派系大佬能够出力出人就算不错了。
如桂系的白崇禧将自己手下的精锐,号称广西狼兵的桂军送上了抗日前线。但在得知狼兵结局那么惨烈和悲壮时,白崇禧一度悲从中来掩面哭泣。狼兵尽墨对他来说也是很大损失。
到解放战争时期时,这些派系斗争的大佬一方面想瓦解分化蒋介石的权力;另一方面就是尽可能地增加自身的实力。即使是蒋介石也没有办法阻止这一趋势,故而最后结局并不太好。
只能是被解放军各个击破。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看,杜聿明的中将在形式上可能不如上将那么好听,但他却有着成为上将的资格。这也是我党将杜聿明列入罪大恶极战犯名单的原因所在。
参考资料:
淮海战役对当今指挥员培养的启示丨光明日报
杜聿明的后半生丨中国新闻网
1948年新华社发布的43名国民党战犯的最后结局丨党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