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曾宪植儿子为劳改中的母亲求情,毛主席批复:接回北京

观今品古 2024-09-16 14:03:01

前言

1975年曾宪植正埋头于农活之中,突然间,一阵急促的呼喊打破了这份宁静:

“曾宪植,你儿子来看你了!”

曾宪植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惊喜,她几乎忘却了身上的疲惫与泥土,急切地循声而去。

儿子难以置信地望着眼前这位瘦弱不堪、面容憔悴、皮肤被岁月染成黄黑色的母亲,那些因操劳而生的皱纹,仿佛诉说着这些年来的不易与艰辛。

他心如刀绞,在与母亲的交谈中,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情绪,泪水无声地滑落,浸湿了衣襟。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儿子躺在床上,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入眠。他的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最终,他鼓起勇气,提笔给毛主席写去了一封长信。

当主席看到这封信后,眉头紧蹙,低声喃喃道:“阿……阿曾……”当即作出批示:“接回北京。”

那么,曾宪植究竟遭遇了什么?她与主席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陪宋庆龄参加开国大典

提及曾宪植这一姓名,或许对部分人来说略显陌生,但若将时光回溯,谈及晚清时期的显赫人物曾国藩,其名声则如雷贯耳,几乎无人不晓。

而曾宪植,正是这位历史重臣的后裔,她更是她的家族中,走出来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而她也是叶剑英的第三任夫人。

1949年10月1日,那个举国同庆的日子,有一张见证历史的珍贵历史照片。

在这张照片中,毛主席与朱德并肩前行,紧随其后的就是宋庆龄女士。而在她细心搀扶、相伴的,正是曾宪植。

宋庆龄地位特殊,身份尊贵,自然需要一位既得体又能力出众的接待者。追溯至1927年,曾宪植与宋庆龄便已相识,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过深思熟虑与多方考量,曾宪植凭借其卓越的综合素质与深厚的友情,成为了这一重任的不二人选。

为了迎接这一历史性时刻,曾宪植提前精心筹备,在上海为宋庆龄挑选了一处雅致的二层小楼作为下榻之处,还特地请来了一位擅长烹制上海菜肴的厨师。

大典之日,天安门广场上欢歌笑语,人民群众与领导人共同沉浸在这份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喜悦之中。

庆典结束后,在曾宪植的陪伴下,宋庆龄返回住所,并谈了自己此行的感悟:

“无论身处何方,人民的力量随处可见,人民的力量是我们的推动力,推动着我们克服一切困难与挑战。”

在众人的记忆里,曾宪植的生活态度朴素而真挚。

她的居所内,没有华丽的装饰,仅以一间简朴的小木屋为会客室,一张小巧的矮桌,几个朴素的小凳子,便构成了她接待客人的全部。

在这简单至极的空间里,却藏着她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在她的房间中,仅有两张珍贵的照片:

一幅是她温柔地抱着幼子叶选宁;另一幅,则是她17岁那年,在黄埔军校英姿飒爽的身影。

三聚三离别的革命婚姻

曾宪植自幼聪明好学,不仅在学业上屡创佳绩,体育场上亦是她的舞台,作为校篮球队的核心力量,她的身影矫健,投篮精准,令人瞩目。

艺术领域,她同样游刃有余,对京剧的热爱让她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反串武生,唱腔独特。

赢得了徐特立的连连称赞,被誉为“北戏南移”的佼佼者,“女唱男腔”的典范。

当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首开女生班的大门,曾宪植毫不犹豫地前往报考。在一众佼佼者中,她凭借实力脱颖而出,成为了首批女兵。

却不料,开学仅五个月,风云突变,女生队被迫解散,同学们纷纷离队,曾宪植毅然决然选择留下,转至军医处,继续她的革命征程。

她随军官教导团南下,投身于广州起义的洪流,于白色恐怖中坚守信仰,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曾宪植遇到了叶剑英,她还记得叶剑英对她说的第一句话:

“你就是特立先生口中的那位投篮强手吗?”

毕竟在那个年代,别说打篮球,就是女子能进入学堂接受教育,都是一件罕事。

更别说曾宪植接受教育上了学堂,成为了篮球队的主力,甚至还考入黄埔军校参了军。

这一切都让叶剑英对曾宪植充满了好奇,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也在频繁的接触中,日久生情,之后两人便结了婚。

婚后,根据党指示,叶剑英和曾宪植被派往苏联留学,曾宪植便开始收拾行囊,为苏联留学做准备。

在一次闲聊中,曾宪植得知,此次的留学名额已经超标了,这就意味着需要有人退出,曾宪植沉默良久,对叶剑英说:

“我退出吧,我把这个名额让给别人吧,学习的机会难得,咱们夫妻两人有一个就够了,我就不去了。”

叶剑英闻言,还想再劝她,但曾宪植心意已定,就这样,叶剑英独自前往了苏联留学,而曾宪植则 留在了国内,在华南大学读书。

在这之后,曾宪植曾两度入狱。在上海,她在组织学生示威游行时,遭到了反动军警的强烈镇压,她不幸被打伤入狱。

最后在党组织的多方营救下,曾宪植被营救出狱,出狱后,鉴于上海的形势复杂,曾宪植被派到了日本留学。

刚抵达日本后不久,曾宪植就遭到叛徒的出卖,再次被捕入狱。在异国的牢房中,她的脸上甚至看不出一丝慌乱。

她从容不迫,整理容颜,仿佛身处的不是监狱,而是展现大国儿女傲骨的舞台。她的镇定自若与不凡气质,让日本人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日本人也看出了她身上的不凡气息,断定她必不是个普通人。这天,在审讯时,日本人找来了一个“中国通”,对方厉声询问:

“我劝你还是老实交代,你到底是不是共产党人?”

曾宪植不紧不慢地整理自己额前的几缕碎发,缓缓开口道:“你们可知曾国藩?我就是曾国藩的后人。”

“中国通”听后一脸不可置信地看着她,他无法相信面前这个看似普通的少女 ,竟是曾国藩的后人。

于是,他便向曾宪植提问了多个问题,曾宪植都能对答如流,这位“中国通”听后大吃一惊,更加确定了她的身份。

第二天,曾宪植便被恭恭敬敬地送出了牢房,而她也在日本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1931年,曾宪植回国,与叶剑英重逢,然而,新的任务接踵而至,他们不得不再次面临分离。

这次,曾宪植面临的挑战是“扮丑”,以掩人耳目。作为“延安四大美女”之一的她,这一任务无疑是对她的极大考验。

尽管经过多次尝试,始终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夫妻二人只得再次忍痛分别,各自奔赴新的战场。

叶剑英前往延安执行任务,曾宪植则被组织派往了香港。一直到1938年,两人才终于有了一次宝贵的见面机会,而曾宪植也怀上了叶剑英的孩子。

在香港工作期间,曾宪植生下了儿子叶选宁。然而,由于日军侵袭,形势危急,她未能及时将这一喜讯告知叶剑英,两人便失去了联系。

直到1941年,曾宪植奉中央之命前往延安,一路上,曾宪植的心激动地都快要掉出来,毕竟这一别,已经三年过去了。

“不知道他看到儿子,会是怎样的心情,会有怎样地表情呢,会......”曾宪植看着身旁儿子稚嫩的脸 庞,脸上也不禁浮起了笑容。

转眼间,曾宪植便带着儿子抵达了中央军委的大⻔,在平复完自己的心情后,拉着儿子刚准备进 ⻔,就听到有人说了一句:

“叶参谋⻓的女儿可真可爱。” 一瞬间,曾宪植的大脑顿时一片空白,女儿?他都有女儿了?那......想到这,曾宪植始终不敢再迈 出那一步。

她不敢进去了,她害怕从丈夫的口中亲耳听到,她的脸一下子失去了血色,经过一番打听得知正如自己所想的那样叶剑英已经另娶并有了个可爱的女儿。

曾宪植一下泄了气,在此之前,她曾想过无数个与丈夫⻅面的场景、对话,却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 会面对如此结果。

回顾这一生,她将一切都交给了革命,不管遇到多艰难的境地,始终坚定不移地搞革命,自己的一切早已是属于革命,属于国家。

她释怀了,她转身带着儿子离去,这一刻,也是她的重生,她再也不想其他,全心全意地投身革命,为妇女解放工作奋斗不止。

“阿曾,阿曾”

曾宪植,一个被身边人亲切地唤作“阿曾”的名字,她的身影在中国妇联工作的早期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46年,她不仅是邓颖超的得力秘书,还身兼中共南京局妇女组组长的重任。

凭借其独特的家族背景,她在联系各界人士、凝聚妇女力量方面,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紧密连接着党与广大妇女群众的心。

在与人交往中,无论对方是党内同志还是党外朋友,乃至民主人士,曾宪植始终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以平等之心待人。

处理问题时,她摒弃一切浮夸与空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态度赢得了众人的尊敬与信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9月的一天,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前,站着一群女同胞,她们正等待着毛主席的到来。

不多时,毛主席和几位领导人缓缓走了过来,毛主席的目光在人群中穿梭,最终定格在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上——曾宪植。

“阿……阿曾?这不是那位阿曾吗?”毛主席低声自语,随后,他提高嗓门,故意大声呼唤:“阿曾!阿曾!”

听到呼唤,曾宪植向主席走去,站定后,她声音洪亮地回答道:“报告主席,我就是阿曾!”

主席听后,幽默地打趣道:“你们这支娘子军,该不会打不过曾国藩那支湘军吧?”

曾宪植闻言,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坚定地回答:“我们绝对有能力战胜!”

接见结束后,主席不禁感慨:“你们进了城了,我们见面就少了,再见之时,你都成老曾了。”

曾宪植笑着解释道:“主席,并非我不想来,只是您工作繁忙……”

主席打断她的话,半开玩笑地说:“我看不见得,怕是有什么门禁森严的‘鬼’在作祟吧!”

在特殊岁月中,曾宪植也未能幸免于难,她被下放进行劳动改造,1975年,当儿子叶选宁前来探望时,看到母亲如今的境遇,忍不住泪流满面。

当晚,他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最终,他鼓起勇气,提笔给毛主席写去了一封长信。

当主席看到这封信后,眉头紧蹙,当即作出批示:“接回北京。”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曾宪植被接了京,再次投身于她热爱的事业之中。

结语

曾宪植一生虽然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她依然保持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更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参考资料

名门后裔曾宪植. 《文史精华》

黄埔女兵与抗战岁月.黄埔军校同学会

曾宪植妇联工作的特色及成因.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