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为何执意将骨灰撒在大寨?

忆翠谈趣事 2024-07-22 01:25:40

1978年6月初,郭沫若病危,她给夫人于立群和孩子留下遗言:“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骨灰撒到大寨的田间地头,肥田。”

夫人于立群十分不解,按照郭沫若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以及他的卓越成就,是完全可以葬在八宝山的。这不仅是人死后政治上的待遇,而且有很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都安葬在八宝山,他又何须舍近求远呢?当于立群问他原因时,他说自己不想给我党添乱。其实这只是郭沫若的一个托词,其实另有隐情。

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按理郭沫若不葬在八宝山,也完全可以葬回四川乐山老家,况且四川和乐山有关方面也有这个意思。但郭沫若也拒绝了。不是他不想落叶归根,而是当时,他的第一位妻子张琼华尚还健在,不论怎么说他都觉得自己亏欠了她,死了回去觉得尴尬,有点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意思。

那么他选择大寨作为自己的安眠之地,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考量呢?

1964年,《人民日报》大幅度报道了大寨农业发展情况,从此大寨精神传遍神州大地。1964年5月,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1965年春节前夕,郭沫若首次撰写了关于大寨的诗歌,其中写道:“传统作风雪里梅,大寨精神从此来。已见黄河清澈底,要教宇宙共春回。”在郭沫若看来,大寨精神就是延安精神的延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除了写诗,郭沫若还通过撰写文章、发表讲话等方式表达对大寨的赞美。

郭沫若自诩是毛主席的忠实信徒,生前曾多次到访大寨。在大寨时他对陈永贵等人说,今后死了他想把骨灰安葬在大寨,希望大寨能接纳他。后来陈永贵当国务院副总理后,郭沫若更是当面表达了这样的意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关注农业,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有利于国家发展。

郭沫若执意将骨灰撒在大寨,甚至还改变了原先安葬的想法。这是因为他晚年颇具争议,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还有着政治上的一些考量。

为此,陈永贵生前曾对大寨的郭凤莲等人说,郭老对大寨是有感情的,将来有条件了,一定要在虎头山给郭老立个碑,哪怕空穴也好。我们不能亏待了一个好人。

大寨人记住了“陈大叔”这个的嘱托,于1992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之际,大寨村民在虎头山上树立了一块“郭沫若纪念碑”。在纪念碑的正面写着,“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以告慰郭沫若的亡灵和陈永贵的嘱托!

0 阅读:18